引言:如果不是参加了这项技改工程,我不知道还有比高考更难的考试;如果不是参加了这项技改工程,我不知道还有比码头扛背更辛苦的活儿;如果不是参加了这项技改工程,我不知道洗衣粉洗脸会更干净;如果不是参加了这项技改工程,我不知道乙硫醇气味会臭得如此持久……
2012年6月7日,煤代气技改工程生产工艺流程全线贯通,2013年9月30日,两套装置开满50天。在成绩取得的背后,全是员工洒下的艰辛汗水……
坚强“80后”撑起制气一片天
“你要是还能干,咱们一起继续接着干,要是不能干了,我来!”这是笔者在采访制气车间五班副班长谢远程时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今年27岁,2008年3月进公司,招聘计划安排他去重庆分公司,所以谢远程被安排在聚甲醛车间实习了一年。也许是一种机缘巧合或是年轻人都有的一种干事的冲劲,在公司煤代气技改工程启动后,谢远程放弃了去直辖市的机会,主动申请去煤代气技改工程,在经多层选拔后,制气车间原主任罗灵“收”了这名“干将”。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理论“考”出实力
在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前,武装自己是必要的程序。对于煤代气技改工程,谢远程以及其他一起接受这项工作的战友们,毫无经验可言,而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仅仅是浅层的支撑,并无实际的大用途。为此,公司安排了他们长达1年的理论学习和赶赴天安化工学习。这段时间,考试是唯一检验他们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成为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仿佛又再次进入的高考前的冲刺。一周一考,标准严格。在不断地考试中,谢远程出类拔萃,成为同期培训的学员中未经巡检岗位直接进入主控岗位的第一人。“学帮带”一直是公司培养员工的优良传统,煤代气技改工程需要大量的“新血液”补充,谢远程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持续帮助进入车间的每一个新员工。2010年9月,因谢远程工作表现优异,理论技能扎实,被定岗为副班长。自此,他带着一帮“80后”兄弟们开始抒写属于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点火7次流程全贯通
如果有网上的传言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那煤气化装置正因为在这些人手中拔地而起,没有垮掉,而且是傲然地矗立在了祖国大地上,事实胜于雄辩。
“2012年5月30日,第一次准备点火开车,大家都非常紧张,我也很幸运成为第一个点火的人,点热风炉。开始一直点不燃,丙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刘丙富)和罗主任(制气车间原主任罗灵)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领导都站在我身后,我便更加紧张,手直发抖。在点火几次之后,仍然不行。接着,丙总和罗主任又亲自点火,还是不行。排除主观原因后,查找客观原因,发现是点火枪的插入位置不对,在经反复调整后,热风炉被点燃了。高兴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在点气化炉开工烧嘴时,因设备原因没有点燃,第一次开车以失败告终。后面还有的5次点火试车均因故障告终。”说到这里的时候,谢远程饶有兴趣地跟笔者分享了一个难忘的一幕:“有一次试车,气化炉的开工烧嘴铜头坏了,正是开车的紧张时刻,丙总从白天到深夜3点一直在现场,他白天指挥开车准备工作,晚上和机械厂等检修单位一起检修铜头。”笔者以为,领导在现场只是嘴上动一动,提一些建议和意见罢了。“不可能,多亏了丙总,这铜头才修好的。他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还画有草图,计算精度等,大家在他的带动下才完成了这项检修工作。”谈到这里,谢远程有说不出的敬佩和崇拜,“你说丙总是工艺副总,这机械检修的事情,他怎么这么在行?崇拜啊!”
在前几次经验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之上,制气车间于6月5日23时34分点燃气化炉的点火烧嘴,开始第7次试开车工作。6月7日17时28分,甲醇车间产出合格的精甲醇产品,标志着煤代气技改工程生产工艺流程全线贯通,这也宣告新一轮的试开车工作即将来临。
停车后的活:不是人干的!
“其实开车的时候更多的是紧张,并不累,最累的是在停车以后。”谢远程说,“流程贯通后,就要反复调整工艺参数,争取开长周期。装置开开停停再所难免,停车后,要清理设备里面的煤粉、煤渣、飞灰等等。就一个字:累!我跟兄弟们说,你要是还能干,咱们一起继续接着干,要是不能干了,我来!还记得在清理煤粉的时候,煤粉是在一个风道里面,空间狭窄,只能蹲着走,太胖的人一般受不了,肚子大蹲不下来,他们在外负责输送工作。里面一次只能容纳2个人,一个在里面铲,另一个在人孔处往外送。分组轮流干,记得清出了7.8吨煤粉。”笔者曾在车间工作过3年,参加过触媒的装卸、吸收塔的检漏、凉水塔的冲洗,但仍然难以想象:煤粉附着全身、迷糊眼睛的难受,清除臭气熏天的煤渣的痛苦,也许这些只有被认为是“坚强的农民工”才能做到的事情,这群“80后”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对待这些脏活、累活,你有什么感受?“这不是人干的!”谢远程简短地回答。有没有想过退出或者逃避?当笔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说:“这倒没有,要走早走了,何必等到现在孩子都有了。大家都是年轻人,精诚团结,就想一股脑儿把活干完,累了好睡觉。当然还是有个别人选择了退出,比如说来自昆明理工、川大、华中科大、天津大学的员工都选择了辞职。也许是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一样吧。”诚然,笔者无意在此评论员工辞职是对或错,每个人都有人生的目标和个人的价值体现,只有将自己放在对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往大一点来说,都是为国家创造财富。但是,笔者欲多言于此,正如公司总经理刘和兴所言,“当企业处于困境的时候,正是检验员工忠诚度与敬业度的时候,企业好的时候大家一团和气,企业困难,员工就要更加团结渡过难关。如果员工在这个时候选择辞职,那在以后的道路上不一定走得很远很好。”
2次故障几近停车 冷静处理转危为安
有心人,天不负。2013年9月26日,煤气化装置成功实现连续运行50天。而就在这50天里,谢远程的班组遇到两次几近导致工艺停车的事故。
一次是磨煤机拉断裂。制气车间总共有A、B两台磨煤机,正常情况是一备一用,可因B台一直在检修无法备用。A台拉杆断裂时,正值谢远程班组上夜班,这个事故让他们如临大敌:磨煤机至气化炉中间环节的储煤槽储煤量只能维持气化炉4个小时用煤,如果在此时间段内不更换好拉杆,工艺只能停车。更换拉杆只要将与拉杆相连接的蓄能器用行车掉出,再更换新的即可。祸不单行的是,行车坏了!被联系到现场的所有人,分成两组,一组在前面用钢丝绳拉,一组在后面推,一点一点将这几吨重的蓄能器挪出来,最终它被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征服了!通过三个半小时的紧张抢修,工艺生产得以继续。
另一次是渣处理系统严重堵渣。据谢远程说,煤气化装置有两点很重要,“要有东西吃,吃了要能排。”拉杆事故就是差点“没东西吃”,这次事故就是“吃了排不出来”。堵渣事故发生在夜班,夜班的员工没有完全将渣排出,谢远程班组接班后接着排。主要是通过工艺反复调整渣收集罐(V1402)与排渣罐(V1403)两端的压差,将管道打通。一个半小时后,被堵的管道通了,工艺人员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两次事故,如不及时处理均会造成装置停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他们的沉着冷静处理,50天的“小百日红”才得以实现。
有情绪但不消极
由于经济危机,公司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对于员工,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收入。“人都是有情绪的,有情绪你不能给憋着,必须要找机会释放一下,憋久了就会有更大的隐患。从此次50天小长周期来看,金新化工获得的奖励和我们的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不为过,谁没有一点想法?大家都认为我们不受重视,一样的装置我们开了50天,实际所得与他们相差甚远。车间书记给我们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因为书记跟我们的年龄相仿,大家很容易沟通,失落的心情又重新焕发活力,我也相信只要我们为公司创造效益了,一定会得到回报。有时候我们会发些牢骚,但我们不消极。”听着谢远程吐着“苦水”,笔者一直捏着一把汗,而后看他仿佛又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并且看到了将来的希望,这也许就是如今“80后”的心态吧,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汉子!
在谈到工作与家庭时,谢远程说:“暂时没有宏伟蓝图,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工作能再上台阶,五班兄弟们能平安工作不出事故,装置能早日开到100天。”笔者在此也希望煤质能更加稳定,工艺用电不再“弱不禁风”,这群“80后”能尽快在操作技术上炉火纯青,装置运行才能更长,公司也会发展得更好!
![](/newspics/20131226042221432.jpg)
![](/newspics/20131226042258260.jpg)
![](/newspics/2013122604233728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