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西江,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又因这里至今只居住着一千多户苗族人家,所以又叫千户苗寨。
出发之前,刚从西江苗寨回来不久的朋友给了一个在当地开画廊兼客栈的小伙子杨胜的联系方式,电话联系之后,杨胜告知他的客栈正在装修,但是可以帮忙在他家附近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客栈。
乘坐成都至杭州的1273次火车,一夜行程,次日清晨六点十四分顺利到达凯里,再从凯里转乘出租车四十分钟后到达苗寨,弃车进得山寨,拨通杨胜的电话,在他电话的指引下我们顺着山坡找到他所在的也东寨,又按其电话指点顺坡一直爬到山顶,便找到了杨胜的画廊。
文质彬彬、一脸儒雅气、年仅二十多岁的侗族小伙子杨胜在他的画廊接待了我们,寒暄过后,便直接带领我们到了事先他帮我们联系好的客栈-- 苗王家里,用杨胜的话说,住在苗王家里,沾点儿王气。
苗王家在离杨胜画廊不远处的更高一点儿的山顶上,院子不是太大,但是很干净,左边是一栋楼房,门前的匾额上写着鼓藏堂几个字,一把特将军把门,后来才知道铜鼓是苗家地位的象征,一般人家是没有铜鼓的,而铜鼓也是在非常的节日和高贵客人到来的时候才能出现;院子右边一栋是作为客房和苗王夫妻居室。我们被安排在楼上,客房很简陋,而公共卫生间和洗漱间则在地下室,住宿条件不是很好,许是因为“贵州天无三日晴”的缘故吧,被褥也是潮乎乎的,好在当过知青的我们对此无所谓。
院子里正在杀猪,杨胜和苗王告诉我们,今天恰好是苗族的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羊,苗王说,赶上我们苗家的年除夕,中午就在我们家用餐吧?与同伴商量之后,我们同意苗王的意见,午餐每人四十元。安排我们之后,苗王忙着帮忙杀猪去了,因为按照苗家风俗,苗王家没杀猪之前,寨子里其他的村民任何人家是不能杀猪的。
与所有苗家的木制吊脚楼一样,苗王家的房子也是吊脚楼,因为居高临下,所以站在苗王家里的客厅就可以全观整个西江苗寨的风景,才发现,西江苗寨果然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寨子,而这种美丽一时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形容,因此,余秋雨到此一游之后感叹:“以美丽回答一切”。
纵观历史,从远古的九黎蚩尤,到600年前的千户苗寨,大跨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生活,苗家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民族不屈与抗争的发展史。
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曾经把苗族和犹太民族同称为世界上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但犹太民族只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苦难史,而苗族,则历经了五千年。五千年前,九黎蚩尤的农耕部落与黄帝、炎帝一样,也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农可种稻、麦、粟、薯,能养蚕,会纺织;工可冶铜、制造农具、兵器;战可与黄帝分庭抗礼,曾九度胜黄帝轩辕。五千年里,历代统治者不断的征剿、杀戮、蹂躏、压迫,使九黎蚩尤部落的后裔--苗族,几度走到亡族灭种边缘。苗族在不断的迁徙中流亡,在流亡中迁徙。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先祖们,经武陵,过五溪,入黔北,下广西,溯江而上到榕江。600多年前,他们翻过雷公山,沿着山沟,避入了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荒芜瘴疠、人迹罕至的西江,在西江的山坡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西江苗寨。
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没人知道,600年前迁徙到西江千户苗寨的有多少户多少人。唯一可记载的,已到民国34年。当时民国设治局统计,西江苗寨有1000余人。而今,西江苗寨已发展壮大,全村有1280多户5400多人,故,也称“千户苗寨”,且为世界最大的苗寨。
这是一个怎样的苗族山寨哦!
清晨,睡梦中的我突然被一个熟悉的旋律唤醒,好亲切!哦,是《苗岭的早晨》,起身站在客厅的窗前,晨雾蔼蔼,一缕缕炊烟在山寨上空袅袅升起,慢慢飘向远方,寻声望去,发现山下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仔细一看,才知道那是一个学校,优美的抒情的《苗岭的早晨》便是从那儿传来的,将这么优美的旋律作为学校铃声,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美的创意。
抬头望去,今天是个好天气呢。清晨的山寨还很清静,那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紧紧包裹着白水河两岸的山坡,似给青山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隐约看去,吊脚楼上悬挂的金色玉米,火红的辣椒,以及晾晒的五彩衣裙,还有那些微红、金黄、半黄半绿的穿插在寨子中间的古树们,将个山寨点缀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好美的苗寨!我相信,谁第一次来到西江,都会被西江的恢宏和美丽所震撼,而首先让你所倾倒的,便是这些干栏式民居建筑--吊脚楼。这些用框架系槜卯衔接的吊脚楼,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有上百根,上千个槜眼。要知道,大多数造房木匠没有文化,因此他们并不用图纸,仅凭一墨斗一根墨线、角尺、竹竿尺、斧头、凿子、锯子,便能使吊脚楼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房子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苗族建筑,实际上是苗族的一种群体艺术,凝聚了苗族先祖的集体智慧。之所以建干栏式建筑,一则因为苗家的祖先在迁徙中,所到之处,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蚤蝮蛇,建吊脚楼,以避风险。二则依山而建,筑山而建,能集约土地。宽敞的土地用来造田造土,作为维系整个民族生命的源泉。可以说,雷山苗族建筑的方式,是中华民族土地集约的典范。对苗族吊脚楼,专家称之为“建筑界的瑰宝。”目前的山寨到处可见大兴土木工程,而仔细观察,至今为止,那些造房者仍然采用传统的工艺、传统的吊脚楼样式修建他们的新居,而在其他地方,所谓的木匠们早已抛弃了这种传统的工艺,成为钉子木匠了。
与西江千户苗寨的苗绣一样,西江的吊脚楼,早已被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苗绣,那是另一种美丽的艺术。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也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用以传承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不是文字的记录,而是通过口碑,通过苗族古歌、苗族服饰等方式来传承。
精美的民族服饰,是苗族数千年苦难的文化遗存,凝结着先辈的智慧和血泪。苗族分布区域太广,同为苗族,服饰也千差万别。但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代表的雷山苗族服饰,淳而不土,雅而不俗,雍容华贵,别具一格。特别是盛装“乌摆”,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等动物图案,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各种图案的银花片,配以银角、压领、项圈,饰以银头花、银镯等。下着百褶裙,外罩24条红底绣有花、鸟、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这些绣着花草动物、山水人物的苗绣,是苗族先祖对迁徙历史的记录,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既记录了历史,也成就了艺术,因此有人称之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历史源远流长也罢,文化底蕴深厚也罢,西江让人最为震撼的,当是千户苗寨整体寨貌的壮观与和谐。站在观景台,跃入眼帘的,是形如牛角的山寨。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脚楼群鳞次栉比、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宁静而适意;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山谷底蜿蜒穿寨而过;寨前寨后,稻田依依。西江,委实一派温馨而美好的田园风光,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村落,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水墨画。身在喧嚣闹都,当带着一脸的疲惫走进山寨的时候,宛若闯入陶渊明所居的那个类似桃花源的地方,漫步白水河边,清澈的河水为你洗去浑身的疲惫;漫步山寨,宁静和谐的民俗为你驱逐心灵的疲惫;而漫步寨外的田园间,观依山傍水、群族而居的风貌,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西江苗寨美景,实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园、风雨桥、流水、人家,构成千户苗寨看不尽的风景,俨然一个世外桃源。进入西江千户苗寨,融入芦笙舞、铜鼓舞之海洋,探究苗族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到苗家去吃苗家饭品苗家米酒;夜晚,在观景台上静赏在西江苗寨灯盏缭绕的夜景,真有“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而躺在客栈散发着好闻的木头香气的房间内、木床上,听白水河水潺潺、蛙鸣、栖鸟喃喃低语和远处传来的苗家少男少女优美的的情歌,慢慢进入梦乡……
说西江千户苗寨平常,那它就是一个苗族村寨而已,极为平常;说西江千户苗寨不平常,那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苗族村寨的历史和文化,又的确不平常。于是,游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说,西江千户苗寨,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在西江苗寨的两天里,我用满腔的热情去精心的阅读、体会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苗寨。
西江苗寨,是一本陈旧的线装书;
西江苗寨,是一碗陈年的米酒;
西江苗寨是一首缠绵的苗歌;
西江苗寨是一首动人的诗篇;
西江苗寨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西江苗寨,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天下西江
西江苗寨博物馆
苗寨清晨
西江苗寨田园风光
白水河上的风雨桥
风格独特的苗家建筑
美丽的山寨
清澈的白水河
以美丽回答一切--余秋雨如是说
也东寨寨门
苗王家里的鼓藏堂
苗王家里的年除夕杀猪饭--刨汤
绚丽多姿的苗绣
苗家铜鼓
美丽的西江苗寨
苗家年初一晚上,整个山寨灯火辉煌,烟花四射
西江苗寨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