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之行(十八)——魏宝山
分享:
时间:2012-11-12 浏览:343 投稿:离退 文作者: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魏宝山距微山县城只有六公里,在古城客栈房东的帮助下,我们租用两个小面包车向魏宝山出发。

 

      离开县城不久,我们便顺着平坦的但是弯道很多的山路向魏宝山行驶,司机是位三十多岁的女性,一看就是一个干练的人,驾车技术娴熟,拉着我们在弯道多多的山路上右拐弯右拐弯的一路向魏宝山驶去。

 

      一路上古树参天,古藤缠绕,野花盛开;进了魏宝山的大门,更是感觉到这里浓荫葱郁,溪泉叮咚,鸟儿啼鸣,花繁草茂,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一般道教佛家的寺庙都讲究一个地貌、风水、地理、环境等,这么优美的环境,难怪魏宝山是云南省有名的道教之地,也是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了。这里也是南诏的发祥之地。

 

     魏宝山主峰海拔2509米,绵亘数十里,峰恋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俯豃巍山县城。

 

     这里,自唐代起,就开始建造道观,盛于明清,到了清末,道教殿宇遍及全山,至今留下许多的传说和名胜古迹。《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魏宝山列为中国的十三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据史籍记载,魏宝山远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时代,湖北的武当山、四川的青城山等很多道人移居魏宝山,并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三清殿、甘露亭、财神殿、报恩殿、青霞观、灵宫殿等二十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最多的时候达上百人!这些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如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画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欢乐情景,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评价甚高。顺着山间石阶路,一路看到这里山宫观密布,蔚为壮观。

 

     其山分前后两边,宫观建筑布局体现了“道德自然”的特点:前山绵亘叠蟑,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险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势显建于岩壁之间。除大量道教宫观外,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观音殿、甘露亭。巍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曾在这里与道教争雄斗胜,同时也有相互的影响和融合,这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细奴逻生前,太上老君点化其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一传说说明中国汉地道教传人云南,为了更好地得到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与之结合、融汇的特点。

  

     古老的道观将我们带进古老的年代,那些雕梁画栋,那些壁画,那些古老的传说,向我们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走进一个个道观,欣赏一座座雕塑,品味一对对楹联,深深体会到我国古老的宗教文化。

 

     然而,今天的魏宝山道观,早已过了鼎盛时期,每一座道观里面,只有少数道人在里面,住的简单,吃的东西得到巍山县城去购买,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下山一次,就要买足几天的食物。在一个道观里,一位老妪热情地用山泉煮茶招待我们。她告诉我们,这些道观多年来,虽然也修缮过,但都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所以,那些壁画保存的完好,那些建筑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老妪还告诉我们,文昌宫是巍山游览中心。可不是嘛,那雄伟的牌楼,是文昌宫的山门,大殿与二殿之间,一池清泉,明彻见底,名“龙潭”。过去,当地群众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此殿又叫龙潭殿。清乾隆年间改为道观后,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关圣帝君,殿名改称文昌宫。池中的六角形亭阁,名叫文龙亭,沿两边拱桥可至亭前。亭墩西面那幅壁画,就是“踏歌图”,它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时。壁画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表现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整幅画富流动感,较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习俗的场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呢。   

 

     身临其境,远近林海茫茫,殿阁历历;放眼远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畴似棋样,瓜江如带,一派风光锦绣。行走在浓郁的密林间的世界路上,我们发现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在主君阁(灵宫殿),我们见到了一棵古山茶,那是明末清初的遗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长300多年,现仍亭亭玉立,姿态优美;老妪告诉我们,每年的早春二月,这棵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山茶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可惜我们在这个季节来到魏宝山,山茶早就过了开放的时期,否则也将一睹山茶的美资了。

 

     在魏宝山,每一座道观和庙宇门前都有很多楹联,大部分楹联字体潇洒,苍劲有力,功底深厚,撰写的内容优美,当然大都与道教有关,也有少部分的楹联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就比较差了,这倒是魏宝山的遗憾。

 

    告别了魏宝山,返回巍山县城,午餐之后,我们登上返回昆明的汽车,到此,半个月的出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