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河南博物院
分享:
时间:2012-09-06 浏览:333 投稿:中学 文作者:金江悟斋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金江悟斋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黄河文明的中心主要在河南境内,那么河南博物院应该是黄河文明的精粹展示,而作为我们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则是不能不去寻访的。再者,河南博物院本身近百年的历史也是丰富曲折的。
 
    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将军的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隶属省教育厅的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指定开封法院西街(今开封市三圣庙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是为河南博物院之发轫。
  
    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实物。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博物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出接收委员接收了河南省博物馆,但因解放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忙于内战,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1948年,解放军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人民政府立即成立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开展业务活动,博物馆再现生机,蓬勃发展。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但1966-1976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至新时期河南省博物馆终于渐入佳境,有了跨跃式的发展。
 
    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的指示,经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等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陈列总面积32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展览选择河南历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国墓地的青铜器、馆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中原远古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会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馆藏珍品举隅:
 
    1、莲鹤方壶
    春秋。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为河南博物院第一批收藏品,开河南文物事业先路。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
 
    2、骨笛
    出土于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钻7个音孔制作而成。长23.1厘米,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的小孔。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这支骨笛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七声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3.云纹铜禁 
  春秋。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长方形的箱形器身由五层铜梗支撑的透雕云纹构成;禁底有12只龙形怪兽张口吐舌,有不胜重负之感;而禁的四周攀附的12条夔龙勾首伸舌,仿佛要吞饮禁上的美酒。这件造型奇妙的铜禁的出土说明,公元前591至公元前560年,中国古代工匠就已熟练地运用了称为“失蜡法”的青铜铸造工艺。
 
  4.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
 
  5.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6.“妇好”鸮尊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系商代晚期器物,它的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7.玉柄铁剑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西周晚期器物。
 
  8.四神云气图
  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西汉早期。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
 
  9.武曌金简
    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唐代早期。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又是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走马观花,以点带面,回溯了数千年的黄河文明史,虽然只是浮光掠影,但感触比习得的意义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