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就要离开孟定的时候,我收到了两包竹笋干,这是两位老职工分别送来的。看着这两包竹笋干,我的眼睛模糊了,记忆又回到那艰苦的知青岁月。
初到兵团,生活非常艰苦,一年四季,除了清水煮茄子,就是老南瓜汤,再就是卷心白菜,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只有卷心白菜干做成的玻璃汤了。
穷则思变,苦则思变。边疆其他的没有,那满山的翠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竹笋。于是,我们的饭碗里开始出现了竹笋做成的菜肴。就地取材,在出工路过傣家寨子的时候,在上山割茅草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顺手牵羊”带回来一两个粗壮鲜嫩嫩的竹笋,剥去笋壳,切成片,放清水煮一下,然后捞出来再用清水漂上两天,再从营部的小卖部买回一听红烧肉罐头,烧上鲜嫩的竹笋,那便是当时最美的菜肴了;到了月底,微薄的薪水已经差不多用完,我们连八毛钱一听的红烧肉罐头都买不起,于是,只有放一点点家里捎来的清油滑一下锅,清炒竹笋;更多的时候,因为缺乏油水,我们只能将竹笋用来凉拌,将竹笋切成薄片或者丝丝,放点化开的固体酱油、味精、油辣椒一拌,也算上是美味了。现在,竹笋算得上是山珍,可是没有油水弄出来的竹笋吃多了痨肠寡肚,想食肉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即便这样,我们还是照食不误,因为实在没有可食用的菜啊。时间长了,我们弄回来的竹笋吃不完,于是,便学着老职工,将焯好的竹笋晒干,于是乎,在探亲回家的旅行包里,便多了一样东西--竹笋干。
那个时候,边疆的生活艰苦,城市的生活同样艰苦,在样样凭票供应的年代,我们带回的竹笋又成了稀罕物。所以,每次探亲之前,我们都会去串寨子,为的是从傣族老乡那里买回竹笋干,一起带回家。
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傣族制作出来的竹笋会有一股味道?我们称之为傣味。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种傣味吃不惯,在食用之前,总是煮了又煮,清水漂了又漂,想方设法去掉那股特殊的味道,到了后来,这种傣味竟成了一种特殊的味道,有着很大的诱惑力,久了不吃,还想念着呢。
傣族制作的竹笋干都是又大又宽,在食用的时候,可以切成丝也可以切成片,无论素炒、红烧排骨、红烧鸡,味道都特别的美。
回城之后,虽然也吃过不少竹笋,但是总感到没有孟定竹笋的味道鲜美,于是更加怀念那曾经让我们痨肠寡肚的竹笋了。2000年,高医生得知此事,给我寄过来整整一大编织袋孟定的竹笋干!于是乎,不仅自己过足了竹笋瘾,就连亲朋友有也跟着分享了。
此行孟定,真想再看看漫山遍野的楠竹林,看看傣家寨子边上茂密的竹林,然而,昔日的楠竹林早已在我们走后,被橡胶林、柚木们取代了,再也看不到那魂牵梦绕的漫山遍野的楠竹林了。
思绪又回到这来自老职工之手的竹笋干,我不知道,在如今缺少竹林的孟定,竹笋也算得上是稀罕物了,老职工们得走过多少路,翻过多少山,才采得这么多的竹笋;我又想起前几年高医生给我寄来的那么一大袋竹笋干,不知情况的我,还以为现在的孟定跟我们在的时候一样,满山的竹林到处的竹笋,殊不知,这些竹笋高医生又是怎样的走过多少傣家、去过几次孟定赶街才买会的!
还在去孟定之前,我们就有规定,为了不让车子太拥挤,每个人除了随身物品,返回的时候每人限量不能在超过五斤。可是,面对这两包竹笋,我怎么着也要将其带回。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竹笋,这里面凝聚了老职工们对知青们的厚爱、惦念,如今的孟定较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贫穷,老职工们没什么好表达心意的,唯有这竹笋。
默默地,我收起两包竹笋,将其装进行囊,也装进老职工们的一片心意。
春雨潇潇入竹林
破土拔节竹笋新
漫步林间多采撷
一片竹笋一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