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彝良过年是儿子驾车前往的,经过豆沙关古镇时我提议去看看恢复重建后的状貌。他们没去过,我却是地震当年只见过灾后破败景象的,一晃都五年了。
豆沙关古亦称石门关,在我所知的诸省被冠以“石门关”的几个雄关中,它更名副其实。豆沙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理所当然成为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关河如一把巨斧将石崖一劈为二,壁立千仞对峙两岸,恰似一道巨大的石门,卡在古代滇川的要道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史载石门关关隘建筑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特别是唐朝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直到袁滋受命赴南诏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这段历史,就记录于唐碑亭内的摩崖石刻上,是袁滋赴南诏,途经石门关时有感而发的杰作。
《蛮书》载:“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朱提江即关河,雄奇险要,无与伦比。如今“石门关”三字,出自云南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之手。所谓“五尺道”,按照史料上解释就是“横阔一步;斜亘30余里,半壁架空,奇危虚险”的阁道,现在残存的遗迹约350米,一级一级的青石阶高低不一,上面留有240多个深深的马蹄印。史料说,“五尺道”始建于秦,是由四川入滇,再到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豆沙关名来自于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当日诸葛丞相领兵来到关下扎营。守军将领说:“丞相南征,一路所向披靡,我等也不敢不让通过。久闻丞相大智大慧,现略备问题请丞相帮助解决。丞相若能在三天之内,将关河边上堆积的河沙中的豌豆捡出来,小将定让大军通行,并备薄酒致谢。”诸葛亮领人到河边一看,呵!沙滩上,河沙一堆连着一堆,每堆河沙里都均匀地掺杂了不少豌豆。若让士兵们用手捡,别说三天,是七天也不可能捡完。诸葛亮陷入了沉思。天快黑了,诸葛亮步出军营,看到漫山遍野的翠竹,不禁眼睛一亮,有了!赶快传令三军,打着火把砍竹子,划篾条,编织成网状;然后分离河沙和豌豆。
天亮了,守军将领爬上城堡,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往河滩望去。不望则已,这一望就全呆了:旭日照耀河滩,黄的是豌豆,灰的是沙,一个晚上已经全“捡”出来了!自然,蜀军顺利地通过了石门关,经过关口城堡时,守关将士对诸葛亮肃立致敬。后来,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崇敬,石门关变成了“豆沙关”,那个能够把“豌豆”与“河沙”分开的“网状物”,就演变成了竹筛。
这条古道的确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也承担了川滇商贸文化往来交融的重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随之汇集相融,衍生出了朱提文化。这条承载了军事、商贸、文化的悠远古道,如今虽然完成了使命,然而作为守望者,她看到了昆明至水富的高速公路从头顶穿山过峡而去,内江到昆明的铁路在脚下依崖穿行。“五尺道”就这样与现代化的铁路、公路相约对接,如同五线谱镶嵌于石门关的万仞断壁之上,蔚为壮观也更添奇观。
与“五尺道”同样称奇的,还有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壁石缝中的僰人棺木。这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置身于唐碑亭前,目光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就会看到一条石缝呈“一”字状,镶嵌于石壁中部。石壁高达四五百米、宽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无损,只有这条石缝很扎眼,成了一处伤痕。有研究表明,这是汉代的僰人悬棺。僰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和商代。那时此地并无人烟,中原屡起战火,胜者建立政权,拓展疆域,就往这里移民。到了周朝,僰人已发展为一个民族。他们参加周武王伐纣有功,首领就被封为了僰侯,并于四川宜宾建立了僰侯国。而到了明朝,这个民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与明王朝发生十余场战争,致其元气大伤,难以为继,最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唯一留存下来,能让
今人对僰人产生想象和了解的,就是石缝中久经风雨的悬棺了。
现在的豆沙古镇,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旅游。虽是重建并扩大了规模增加了街道,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篡改,使得这个崭新的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难怪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忽然想起2007年初,应盐津县一中何为民先生盛情相邀,向其主编的《豆沙关古今吟唱集》献诗《豆沙关行吟》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五尺穿山走马难。峭壁僰悬千古秘,袁公石勒万人传。苍天造化留名胜,史志人文荐杏坛。小镇而今多墨客,川滇畅阅兴如泉。”
逛完了主要街道,我们打算再游览一下五尺道遗迹和唐碑亭、石门关等,再揣摩揣摩景区内的其他自然人文景观,但门票太贵,我们一行竟要好几百块,且只有我的兴趣最大,恰好我已几年前完全游过,大家便一致意见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