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对于还在孟定的知青来说是一个非常的年代,就在我告别孟定一年后的七八年底,我不断接到远在孟定我的同学和朋友们的来信,几乎每一个人的来信的内容都提到一件事情:孟定的知青掀起了一个“知青请愿、大罢工、绝食”的热潮;从耿马大山直到下坝,所有的营、连队,无论是在公路边上的,还是远在深山老林的连队,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所有的连队乃至孟定街上到处是“还我青春,我要回家,还我户口,八年老兵要回家”标语口号。
他们说,现在的所有的连队大部分知青都参加了这一次热潮,每一个连队出工的队伍都是稀稀拉拉的几乎没有知青,只有老职工。
他们说,所有知青在这次由几位知青领袖带领下的“还我青春,我要回家,还我户口,八年老兵要回家”的热潮中,热血沸腾,激情昂扬,磨拳擦掌,越来越多的知青、越来越多的连队投入到这个热潮之中。
他们说,虽然小灶依旧冒烟,知青们的心思已经不在认真改善伙食上,大块的腊肉煮熟之后,不等切成片,便有人拎着腊肉上的绳子从锅里抓起来,大口食用。
来自西南边陲的信件在继续,返城热潮的各种传闻在继续,我的心也随之在激动着,为那自己曾经生活、劳动过六年半的孟定坝,为孟定坝那青山碧水、那美丽的傣家竹楼、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的楠竹林,为那清澈的小黑河水、日夜奔腾不息的南定河水,为还在那里继续劳作的我的同学、我的战友,为我那些“我要回家,还我户口、还我青春”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呐喊。
来自边疆的信件在继续:很多知青开始离开孟定了,当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除了带着随身用品,其他所有的东西均被分送给了老职工,留在了孟定,如同留下八年的汗水、血水,如同留下八年的青春足迹、身影。
多年以后,我阅读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从《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中国知青梦》、《青春无悔》乃至今年刚出版的《八年》等作品中,我再一次详细的了解到了那一次闹返城的内幕和那次活动的前前后后。
从一本本知青文学作品中,从那深情地饱蘸知青血与泪的字里行间,我放佛看到了绝食斗争中,那一个个头顶枯焦的头发、疲倦的眼神、一个个静坐在大铁门内的两百多名绝食的我的战友;我放佛看到了那一个个从不弯曲的膝盖在那一次、也是生命中唯一的一次对着苍天下跪的年轻的双腿和举起的年轻的拳头;我放佛听到了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还我青春,我要回家!还我户口、我们要见等副主席”吼声!静坐在书桌前摆放着来自遥远边陲那一封封书信前,我放佛看到了,孟定总场墙上高悬的那枚任其来往知青往通行证上盖戳的公章,这枚公章对于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肃穆不可侵犯;我还放佛看到了那一个个为这次返城热潮日夜奔波、日夜操劳、不辞辛苦、一心只为广大知青无私效劳的知青领袖忙碌的身影……因此,我深刻体会到,知青这个群体不仅是建设祖国、开垦边疆、建设边疆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在关键时刻,知青这个群体还是一支不可战胜、不可摧毁的力量,因为,我们有着很强的凝聚力,有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就是我们这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群体,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群体。
我曾经多少次为自己曾经是一名云南知青而感到骄傲,个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较强的凝聚力和无谓地牺牲精神和那种真正的“共产主义”式的知青与知青之间深深地情节。我骄傲,还因为那六年半的知青生活捶打与冶炼,为我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殿下良好的基础,有知青那碗酒垫底,今后人生中无论什么样的酒都不在话下。
多少次,我曾想,假如,我没有提前离开孟定,我肯定也会义无反顾地参加到到那次运动中去,我可能不会成为那次运动中的领导者之一,但是,在呐喊的声音中,肯定有我的燃烧的青春的激情,在游行的队伍中,肯定也会有我的身影,在为那次运动所需要的一切场所,会有我忙碌的双手和奔波的双腿;在静坐在大铁门内两百多战友静坐绝食的门外,会有我关切的眼神和揪着的心,在对着苍天下跪的人群边,我的年轻的心脏肯定也会随之激烈的跳动、热血沸腾。
我敬佩,敬佩在那次返程的热潮中,西双版纳的知青上报中央的那三封公开信,是他们,用铁的事实向中央如实汇报了知青生活的困苦与艰难,又是他们,带头掀起了那起返城的热潮。
我敬佩,敬佩那些为返程热潮静坐绝食的我的战友们,是他们,以自己年轻的身躯为社会对知青的不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敬佩,敬佩在那次返城热潮中,知青领袖们做出的各种策划、规定、计谋、决策,是那么的周全,那么的无袭可击;那仅仅是二十多岁的知青呵,这种深谋大略,若是在战争年代,足以指挥千军万马也绰绰有余。是他们,为那次返城热潮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我敬佩,敬佩那位被数万知青爱戴的赵凡老人,虽然,我从不与他某过面,但,仅是道听途说,仅是凭着广大知青对老人的爱戴,我足以知道老人的人品。
我真的很敬佩,对那次返城的热潮中的点点滴滴,我始终处于由衷的敬佩之中。
知青的大返程,结束了中国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继而,“知识青年”也成为历史名词。
假如,假如中国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运动?那么历史将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假如没有七八年的十月,西双版纳知青的那三封上告中央的公开信,那知青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在那次大返城的热潮中,没有那些牺牲精神的绝食的战友的牺牲,那次热潮将会什么样子?
假如,在那次大返城中,没有那些知青领袖们的深谋大略,那次热潮将又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假如,在改变自己命运这一点上,不靠神仙皇帝,只有靠自己。
四十年过去了,我相信,那次返城热潮,给每一位知青的心里,都将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