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高考模拟题的作文题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求求你,表扬我
京华时报8月1日报道,近日,杭州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发病,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被救的何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他的行为。“恩人”的要求,让被救者及家人感到意外。由于感觉和自己从小所受“做好事不留名”的教育相冲突,被救者的女儿在当地论坛发帖叙述了此事。自己的纽结时,她写道:“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本来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如今哽得我像吃了苍蝇一样……做了好事,是需要表扬的。我们表扬是一回事,他要求表扬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他这种逼我们表扬他的态度,我很不高兴。都那么大把年纪了,还这么功利!”愤而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
该帖引来网友热议……
有网友说:“‘求求你,表扬我’,是一个老人对世风日下的无奈控诉!”
“当人没有感恩之心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没救了。”杭州一名网友留言说。
有人质疑老伯“主动邀功”的做法--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不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吗?
有人说:“老伯会不会每天坐等在湖边,看谁落下去了然后就打捞上来,隔三差五地上媒体炒作一下发挥晚年余光余热?”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社会现实,以“感恩与奉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读罢材料,我不禁浮想联翩,心情沉重,几难自已。理解支持孙老伯的意见为什么有点苍白无力,理不够直气够不壮?而质疑老伯的意见倒显那么振振有词甚至咄咄逼人?
咱们历来的“正统”观念问题对总是崇高求全责备,做善事甚至见义勇则必须主动远避名利荣誉和感恩回报,否则便会被臆断被放大为追名逐利或有所图谋非君子所为,从而惨遭扭曲甚至妖魔化。于是乎,崇高便要不食人间烟火,被高悬于道德的天地境界,凡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与之鲜明相对的庸俗低级忘恩负义反受纵容包庇或者被忽略不计,渐渐发扬光大不断强势起来。
据考证,这段材料省略了原汁原味的纯客观的现场鲜明对比的关键情节:当老人下水救人时,正有许多年轻力壮的“看客”沉浸在“鉴赏”氛围中忘了对老伯施以援手,直至目送老伯完成救人的全过程。82岁老人的壮举无疑是崇高的,崇高与伟大一样纯粹且让人难望其项背,更容不得“求求你,表扬我”之类来玷污的。
从古至今,中国有太多深入人心的为“道”为“义”而不惜抛撒生命不图感恩回报的范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是教师的天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多么可怕的职业道德标杆,多么冷血的精神倡导,--也是多么没有人情味的自制戒律!对行业道德和群体义务的扭曲也是对行业中个体人格的扭曲,实质是一种残酷的妖魔化手段。推而广之,便是对崇高伟大的扭曲和妖魔化。中国古代的天地君亲师位把教师定供在神龛之上,而现代又誉之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无尚光荣”、“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光环数道,似乎这个群体是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实际上,曾多年被讥为“臭老九”、“教书匠”、“吃粉笔灰的”、“鱿鱼海参认不全”--破帽几顶,实质似乎却是各行业中尤其窝囊者。特别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君子固穷”,“要耐得住寂寞”等要求,上成不了达人,更别说真正被“神圣”,下不允许落俗,不准等同凡人。上不粘天下不着地,“人不人鬼不鬼”,何来前赴后继?恢复高考至今,何曾形成过优秀学生首选报考师范院校的气候?又有多少优秀教师的子女被父母的崇高感召而继承教书事业的?因为苛求道德楷模“高大全”,所以还往往造成仁人被埋没,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可悲实例层见错出,令有意效仿的广大国民望而生畏。
多年来,我们的文章影视中:优秀教师的形象都是瘦弱甚至病魔缠身,总能“时间加汗水”不计较报酬安于清贫“润物细无声”的苦行僧,而个别极端特例的教师败类之恶行总会被新闻大肆渲染,“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却总是“听得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每每社会有“教改”要求总有大量指责教师教学跟不上时代的高论振聋发聩;我们的新闻报道:时有老人大街上光天化日被汽车撞伤,肇事司机公然逃逸竟长时间无人帮扶受害者,却偶有好心人见义勇为送老人上医院甚至垫付医疗费,竟被受伤者家人认定为肇事者百般纠缠甚至无理伤害只有寒心的份;我们的公交地铁车厢内:偶有大老爷们或时髦女郎把在老、残、病、孕专座上假装打盹,他们身旁就有揪着吊环艰难支撑的“老、残、病、孕”与之鲜明映衬,也会有个别挂着“爱心卡”的老人视受尊重礼让为当然,对中青少年们颐指气使咄咄逼人,有一天真善良纯洁的几岁孩子为一孕妇让座,孕妇泰然领受后直至下车竟没正眼看孩子一下更别说表示一下谢意,后来孩子很是茫然地问,“妈妈,我给阿姨让座,阿姨为什么不向我道谢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社会上遇到的事总引发他们类似的疑惑,那么随着他们逐渐懂事,正面的道德教育不岌岌乎殆哉才怪!
扶危济困是善举、义行、德事,真正崇高的善举、义行、德事一定是非功利的,而这种善举、义行、德事亦应与时俱进文明、人本,即既尊重受助者的人格权益,不能将受助者的隐私也尽数显露出来,又反过来必须需求帮扶者亦不主动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甚至以为行乞是生财有道是致富捷径,“绑架”广大男女老少国民的良心。诸如在公共场所做出一副可怜实质霸道相,放肆地把乞讨的手像点卯样地向人们逐一伸起,或者跪在一张内容凄惨的求助书前胁迫路人慷慨解囊不施舍不行;更惨不忍睹痛不忍闻的是,节假日在菜市场等民众必定大量进出的地段,乞讨人裸身横陈着残缺恐怖的肢体,高音喇叭播放着凄厉哀嚎的乐曲……当然,我国的法治慈善事业远未完善,社会救助福利低保等也可能在一定范围存在偏差,但决一应当成为别有用心甚至违法犯罪被忽视被纵容的借口。一些村民异地乞讨致富甚至盖洋楼并非个案早就发人深思,再者在不少城市有犯罪团伙将大量被拐卖儿童弄残后控制着乞讨牟取暴利更为令人发指。
所以,不能放任崇高被妖魔化,不能容忍知恩不报,尤其应当大张旗鼓地宣扬和彰显仁人义举善行,再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使好人不吃亏、不委曲,有荣耀感、有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