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柴前几天跟朋友海阔天空胡说八道的时候,曾经说到大凡还可以让人肃然起敬的爱情大概有两种吧,一种要么是相濡以沫,另一种毋庸置疑就是相敬如宾。囫囵吞枣的品味,或许我们会误以为一个是水乳交融,几乎是零距离;另一种呢是时时处于临界状态,不远,也不近,远一点或许形同陌路,近一点则让人呼吸都喘不过气来。可是,无论怎么看来,这里面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一种处处推己及人的关怀,一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审视,一种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可是,当我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时下的对对情侣,跟如今的天空一样,再也找不到那一抹以前看似普通如今弥足珍贵的蓝了。恋人之间要么同床异梦,要么怀各心事,那种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心中只有你的牵挂让我们除了感动就是遗憾。于是,我们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殊不知,这一切,都跟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几天看到一个风俗,讲的是“接柴”。此风说是元朝迁到云南戍边的蒙古后人每每在家人上山打柴的归途上,往往会毫无悬念的遇到那个熟悉的面孔,然后由这张面孔下的肩膀去接过自己的重担,其中,往往以情侣居多。很多人看了之后特别特别感动,感叹着这份感情在平凡之中的流露,一点一滴,不着痕迹的绽放开来,如浸了油的纸,慢慢溢满我们的心窝,暖暖的。如今的城里人甚至隐隐开始渴望自己就是那个柴夫了,在心里憧憬着那份属于自然的传奇。如今已经没有柴可打了,当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咱们再想去“接柴”也只是一种奢望了。可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愤青一把,不如无微不至,自然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把对方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如今别说日行千里,就是那小毛猴儿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也不让人羡慕了,都叫地球村了嘛。可是,咱们古人人生自古伤离别,这种伤是十里长亭的依依不舍,是痛并快乐着的牵挂。如今,分分合合,聚少离多仿佛是天方夜谭。就连这如今让人谈虎色变的异地恋也不说隔三差五见上一面,至少也能一年半载的聚上一聚吧,小别胜新欢啊,可是,还有人说总有NB的人能一如既往,但是更有人说更有NB的人能趁虚而入。可是,我倒是不敢苟同,这一切的演变还是值得我们自己去面壁思过的(哈哈,突然想起思过涯了,现在怕是没有了,可惜可惜)。不说别的,这长亭没了,连送别都没有了,那依依惜别怕是就更少了,还爱上离别的车站呢,我倒!十里外古道边,那就更是几辈子前的事了,古人日行千里都不到还送十里,一步一回头呢,咱们现在一天绕地球一圈就家门口都不送出了,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化?要退化也别这样吧,至少勉强蜕化吧?待人之心待已,待已之心待人。或许冷默会少一点,温暖会多一此。不要总觉得什么都不重要,没那么重要,可是,生活往往是由细节组成的,少了任何一个细节显得无足轻重,可是,当我们肆无忌惮的去掉一个又一个细节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空白,干涩,再也没有半点可以让人觉得留恋的内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总是想有那么一天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感动对方只能是明日复明日,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才是硬道理,毕竟,生物大爆发地球都存在上亿年了,也就遇上那么一次。从明天起,挑水,担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后,不经意间,发现,原来世间,还有不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