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分享:
时间:2009-12-25 浏览:316 投稿:退养 文作者:离退办 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离退办 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当第一次在自己的拙作牡丹图上题下刘禹锡的著名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时,便想象着那花开时节的景象是何等的壮观;当读到“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的诗句时,又想象着花开时节,人立期间,那馨香弥漫的惬意;随着写牡丹的诗句读的越来越多,对洛阳牡丹真面目欣赏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却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平生爱旅游,名山大川、文化名城、风情古镇都是我向往的目标,也到过不少地方,可洛阳,在我的旅游日记中始终是个空白。


    退休了,所有的时间终于可供自己支配了,因此,牡丹盛开时节,去洛阳一睹牡丹芳容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吸引力的计划么?查资料、查车次、查路线,查欣赏牡丹花开的最佳时机,为顺利前往洛阳做好一切充分的准备后,约上三位好友,终于踏上前往洛阳的火车。


    洛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朝古都,据考证,有70多个姓氏出自洛阳地区,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九朝古城。而洛阳牡丹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兴起唐、盛于宋,沿续至今。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所以向来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


    洛阳的牡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于是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商量之后,第二天武则天的后苑便百花盛开,却唯有牡丹不屈从,被武则天一声令下贬至河南洛阳,从此后,牡丹便在洛阳生根开花。传说归传说,牡丹能从古至今在洛阳扎根,实则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关系,“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的“地脉”使牡丹得天独厚。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牡丹栽培。洛阳牡丹花的背后,是合适的地理气候环境,更重的是背后含有的中华古都文明底蕴。


    因了牡丹,也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当洛阳牡丹盛开之时,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赏牡丹的诗句也层出不穷。如刘禹锡的《赏牡丹》中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如白居易的《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等等,牡丹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它以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因此而引得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其作诗赞美便不足为奇了。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周敦颐夸她“花之富贵者也”,而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牡丹被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素有“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富贵花”的美称。


    为了避开赏牡丹的高峰期,我们选择了牡丹花开的早期。虽然大部分牡丹还没有盛开,可早期开放的牡丹足以让我们饱眼福了。花是美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天赋。洛阳人种植牡丹已到家家种、户户养的地步,在所有的单位和住户的庭院、街道都可见到牡丹。如果说赏花是净化心灵,而种植牡丹也是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举了。在王城公园,盛开的各色牡丹让我们惊呼不已,有纯白的,有纯粉红,有纯鲜红的,甚至有时看得不认为是真花,都如同是色彩一致的纸做的,天工竟达到如此的纯美,是以真乱假了!


  除了纯色,还有白掺红、红夹白,红加黑的,不过还是红色的居多,有的本身就是渐变色,竟不知称之为何种颜色了。


  开始按朵看,再连片观,看得满脑子花,闻得满心胸香气,人,也就有了微醉感,牡丹仙子,名不虚传。


  花给人以自然之美,搞艺术的人们用人工的手法来表达自然之美,透露给别人以自己的审美境界。园子里处处可见作画的、摄影的艺术工作者们、游客。我手捧相机,选择最佳拍摄角度,取舍一个表达意的定格面,认真而专注。那天的天气特别的好,晴空万里,春天的阳光暖洋洋地普照着盛开的花们,普照着中原大地,也普照着赏花的人的身上、心里。人与花组成了一幅天地和谐的美卷!真是“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啊!

 

也真也假

 

 

紫气东来

 

 

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