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散谈
分享:
时间:2009-12-25 浏览:327 投稿:工程 文作者:甲醇 梁喆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甲醇 梁喆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会找一些佛学类的书籍来看,比如《梁启超说佛》、《弘一法师传》、《中国高僧名著论选》等,而有些时候确乎是一种思维的需要。从佛教史的延展,再到禅宗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以至于经典论中的参论人生,佛教无不从另外一个层面向我们诠释人生的哲学,而这门哲学也实实在在的向人们敞开通门,以致心境全舒,纯美静远。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来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生,即此生受;生报者,来生便受;来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释三报论》中如此解释因果报应,也以为清晰。业在此中可扩展至很多:宿命、事情、受到的、要做的等等。而这样也在心中渐渐清晰了一种思路,为人处事终究要讲“仁、义、礼、智、信、勇”,便也可轻易的将其回归至传统思维中的儒家文化中来。就像儒家八目所提及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终究需在内圣上做足一定的基础。只有修好了身,也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素质基础。而佛学中的因果报应也便是人更容易接受了。《华严原人论》中讲到:“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此句也较好的附着了《释三报论》的观点,从根本上强调了本源性的重要,告知人们,从根本做起,防患未然。同时,它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追本溯源、去表刨根,培养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如是理解,便也会七窍一通,抚平很多难以荡平的心结,为自己以后生活做较好思维的铺设。而这两段话都是我们俗话中的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教本初以教化人心,救世济难为主意,这在《西游记》中也完全诠释,观音菩萨化身和尚教化唐僧西去取经时的那段文字已经记不清晰了,大体意思是小乘教法只可度人自律,修身解病,颐养长寿;而大乘教法则可济事度难,化人成仙,救万民于水火,成万世之基业。于是唐太宗一听乐了,成万世之基业,委唐僧以重任,使其西去取经。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达摩祖师而来尤兴禅律,讲求顿悟,参禅说法,一语通慧;而在中国禅宗史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六祖慧能禅师了。也是如此,在顿悟中心神俱静的禅宗子弟们,让人觉得尤为清雅,便总会有人从中得知体会出一些人生哲学,比如辩证的唯心主义,人生的真正豁达等!达豁然而离俗世,成了闲云淡墨,被人尊崇。
 
    现代、当代佛教史上有几颗璀璨明珠,至今都让世人广为流传。第一位是弘一法师,而后有赵朴初居士,到现在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台湾的星云法师。
 
    弘一法师,俗家名曰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篆刻家、装帧艺术家、戏剧家、音乐家、文学家、教育家等。而在我看来他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便是如何从一个阔阔子弟演变成为一个艺术大家,更至为一个佛家高僧。弘一法师早年留学日本,在西方油画、戏剧上都造诣颇深,一剧《茶花女》使其红遍东京大街小巷,回国后,他把话剧搬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开创了国内话剧表演的先河。而他的风流及其在杭州的才子佳人话又怎么能使人联想到他遁入空门呢?他受四百余戒,完成具足,遁入佛门,并终生刻苦,钻研佛法,使南山律宗再次得以发扬。读《弘一法师传》,你会从中看到超尘脱俗的优良品质和对人生的追求执以深思,从而受益匪浅。
 
    前些天看凤凰卫视对星云法师的专访时不禁的有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开创佛光山,办佛学院,星云法师无疑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一人。在他的平生努力中,他不仅将佛教发扬广大,更远至澳洲和美洲,在世界各地间建立上百处佛教寺庙和研究会,使佛教又一次的在台湾达到了鼎盛。有人说他是政治和尚,他淡然笑之,说是以前的和尚总是会住在深山里清修,不过问太多俗世,而在他看来佛教就是救世济人的,于是他走出深山,办佛学院、世界各地建寺庙,是让人们了解佛教,包容佛教。这种思维总是会让我联想到一句话,与时俱进。在各种层面的的特征中,若不是得道高僧便也难得此就。最为感动的便是台湾“八八水灾”的时候,星云法师在佛光山支帐救人,更为基督教徒大开方便之门,不以宗教异同而论,此中胸怀实为我们感叹不已。
 
    对于佛教佛学,不只停留在一种宗教信仰上的思考,若是把它当做思考人生的途径,也未尝不是件善事。鲁迅曾经说过:“佛教不仅讲的是出世,它更是一门入世的哲学。”而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佛学的话,我想必定会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