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9-03-31
浏览:363
投稿:null
文作者:中学 悟斋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中学 悟斋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一年一度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明就要到了,不知同学们可否知晓清明节深邃的文化意蕴?
首先,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大好时节,古书《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所以农家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
其次,清明又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还带上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叹道:“悲哉足下。”据说,“足下”这个敬称也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把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晋文公还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本来,寒食在清明前一两天,以后人们又把寒食祭扫灵墓的活动与清明节合并,时间延伸为清明前后十天。若遇春寒料峭,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又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祭拜先辈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所以清明节有两个象征意义:一、感恩纪念;二、催护新生。
从08年起,国务院把清明、端午、中秋都列入了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倡导对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人性化施政的体现。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珍惜这些民族传统节日,充分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享受获得知识的幸福,提高我们的人格品位。不要停留在低俗的过江之鲫境界,在无知和盲从中津津乐道于圣诞节,愚人节甚至情人节,糊里糊涂地以为开了洋荤便镀上了西方文明的金粉。当然,喜欢过过“洋节”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洋节也有它的文化内涵,我们中学生连祖国的节日文化都不了解甚至常常无动于衷,又怎么能理解“洋节”本身的意义,从而避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和错赶时髦而大出洋相呢?
爱我中华传承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从学会咀嚼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