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说礼仪
分享:
时间:2006-03-28 浏览:952 投稿:null 文作者:[机械厂 魏中银]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机械厂 魏中银]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潘石屹在博客里谈到,有位企业家在2006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听靳羽西讲中国企业家的形象,她总结出来三条:一是剪干净鼻毛;二是要用牙绳线;三是鞋底不要有泥。这些不都是小时候自己的妈妈,或者长大成人之后,自己的爱人私下提醒的小事吗?大家千里迢迢,顶风冒雪地赶到亚布力来,突然听有人在公众场合煞有其事地讲这些个小事,这位企业家认为只从这三方面提高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简直太可笑了。

    为什么靳羽西要把这样的小问题专门摆到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的讲坛上?我想,中国人常讲“做大事不拘小节”,大的问题比较容易发现,因为大所以成为重点,大家都去关注,然后认真的去做,要做好当然不是什么难事。而往往这些很小很小的“小”成了“漏眼之鱼”,被忽视的“小”总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坏了我们的“大”,正所谓“蚁穴虽小可溃千里之堤”。

    许多事情都是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简单的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学问。穿衣有穿衣之道,吃饭有吃饭的规矩。

    还清晰的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的告诫:不能站在椅子上居高临下,不准爬在饭桌上挡了别人;吃饭时不许用筷子敲打碗盆,不许用筷子在菜盘子里搅和;只夹自己这边的菜不能“隔山取火”,自己不吃的就不要夹;不要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尽往自己碗里夹而不顾别人的喜好;不许边吃东西边说话,以免唾沫喷了别人;新上来的菜要等别人夹了第一筷子,自己才能去夹第二筷子;吃饭前要把袖口挽起来,不能碰到菜;吃饭时不能说脏东西,特别是有客人在的时候。如果哪个小孩没有遵守这些规矩,在以后请客吃饭的时候,就会被剥夺上桌吃饭的机会,只能端着大人事先准备好的小碗蹲到边上,去陪角落里啃骨头的大黄狗。

    这些清规戒律是爷爷曾经教训过父母的,父母又拿来教训着我们,相信爷爷的爸爸也是这么教训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这么教训爷爷的爸爸。中国的礼仪文化就在“父训子子训孙孙再训子”的过程中传承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涵。

    这里面的规矩是有些是我们知道的,但没有注意去做;有些则是压根不知道的。看来中国饭桌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不仅在于饭桌上各人的沟通和思想。当下,金正昆教授正从个人形象、交往中的礼节、行为举止三个方面淳淳教导企业家、学生、知识分子等全国大多数人民关于礼仪的知识。如果你也有兴趣,不妨也去受训一把。

    知道是一回事情,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中国历来遵“儒”重“礼”,实行“礼治天下”,是为“礼”之大邦。然而要做好礼仪这个功夫,非得从抓“小”入手――非得切实从吃的每餐饭,拿好每双筷子做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