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公司化肥装置大修正如火如荼开展。在“二十三天两头见氨”的目标下,一场场昼夜奋战、紧张忙碌的大修场景生动呈现,同时,一幅生动的人才培养蓝图也徐徐展开。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余雁冰谈道:装置大修不仅是保障生产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更是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契机。公司作为氮肥人才培养基地,为加速青年人才培养,在今年化肥大修启动之初,就提前布局为青年定制全面且系统的大修培养计划,将大修现场打造成人才成长的“练兵场”。
此次大修培养计划,公司全面统筹,以大修主战场的生产运营中心、装备运维中心结合各中心实际具体实施的形式进行,形成点有统筹、面有覆盖的培养体系,实现白天“战场”:让能力“用出来”+晚上“课堂”:让短板“补起来”的双向赋能。
白天“战场”:让能力“用出来”
在尿素DCS机房里,今年7月刚入职的俞婧婧就跟着师傅们投入到了尿素DCS升级项目中。从早上7点35分,到晚上10点,连续十多天来她一直跟着师傅们要完成5面机柜、120块卡件的更换和软件调试。不足20平方米的机房里,她专注、认真地梳理着控制线的编号,也虚心地向师傅们请教。
在尿素刮料机检修的现场,因需要更换的几颗螺丝位置“刁钻”,同样是今年7月入职的王邦泽简单地垫了一张塑料膜后“咚”的一声扎进了设备里。
还是今年7月入职的王俊基,装置进入开车阶段,为了更快地熟悉开车流程,他频繁地奔走在主控室和装置现场全程参与开车。他边干活边学习,下夜班休息不到半天又来到了现场……
在大修现场,像这样肯学、敢干、能干的奋斗场景还有很多。近年来,水富云天化积极承接集团“云天化氮肥人才培养基地”的定位,不断尝试和创新青年人才培养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定制化、形式多样化。“通过定制化培养和创新各种形式,催生青年人才高效的专业能力。”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罗灵表示。
培养定制化——精准式一岗一策。在这次大修培养计划中,突破了“所有岗位、一套标准”的培养模式,开始根据青年人才的工作年限、岗位类型、能力短板、目标差异,实现“一岗一策”,精准成长。在生产运营中心,这次大修的主战场,他们制定了《2025年化肥装置大修员工技能提升及人才培养方案》。方案针对青年员工、2025年新进员工、2025年后备班长、2025年后备技术员不同类别,通过“一对一指定师傅+明确培养目标+明确提升内容”的措施进行培养。在青年员工培养中,把他们分配在各个作业组,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干活有岗位师傅教,学习同样指定了讲师,通过讲解设备结构及模拟操作,提升青年员工现场操作能力;针对后备主控、班长,采用在技术员指导下完成技术方案的编写和关注设备大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式,提升后备人才专业能力;针对后备技术员,采用跟踪、沟通项目检修进度等方式,提升骨干人员技术管理能力。在装备运维中心,设备检修的“主角”,他们结合实际采用了“分阶段、强实践、重收获”模式,从大修准备、大修实施、总结分享三个阶段,明确青年员工各阶段参与的项目及培训目标。在大修实施阶段,针对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关键项目分别提出动手实践,师傅主导、适度参与,融入项目、分项培训,逐步提升的关键目标,通过先理论培训学习+再现场操作+师傅演示培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省劳模陈平的教导下,去年入职的王亮和今年入职的陈科帝有了“新”的转变。他们参与了合成103-JHP压缩机大修,一是能吃苦,跟着仔细清洗设备零件、打大锤、拆装设备、测量数据;二是爱学习,认真做笔记,学原理、学技巧,还要学企业文化;三是主动干,他们从一开始看着师傅干,转变为主动干,慢慢成了主力。
形式多样化——放养式检验成果。在大修现场,刚从集团金牌班组比赛代表班组摘获金牌回来的张西容就紧张投入到了大修中。此次大修,她作为主力成员负责合成装置的三十余个自动化阀门改造及四十余项技改实施,要完成从软件组态,现场放线接线及后期调试工作。
面对压力,她幽默地说道:这次部门对我主要采用‘放养式’的培养模式,让我成为项目负责人,主要是检验我这一年的学习成果,过程中虽然也面临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收获也很大。
看着是“放养”,其实是培养。近年来,公司承接云天化氮肥人才培养基地的定位,提出了“1234”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在“时间+管理”的两种培养模式中,提出了以“专业项目集训”的培养方法,通过参加比赛、重大工程建设、重要阵地建设等活动,任命负责人,以此锻炼人才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一年来,在这样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下,张西容快速成长,成了工作的多面手,不仅大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撰写了4篇技术论文、开展2项课题攻关、通过西安和利时APC培训,并代表班组在集团的舞台上摘获了金牌班组的荣誉。
自入大修以来,在大修“战场”上,公司相关专业的青年员工全程投入其中,他们有汗水浸透依然俯身在设备旁的专注;他们有满身疲惫后一句“师傅,我去!”的果断回答;他们有冲锋一线敢打硬仗的决心和信念……他们展示能力,作为主力军,能成事,也干成事。
晚上“课堂”:让短板“补起来”
叮咚!凌晨1点,一条工作日志发送到了装备运维中心新员工培养微信群。这是大修以来这个微信群的常态,新员工们每天完成大修任务后,还要上传自己的学习日志。
随意打开9月14日一位新员工的工作日志,里面详细记录了电机-泵轴心同心度调整和联轴器平行度调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配了照片,更直观更全面。更可贵的是,微信群里的师傅们也总是在徒弟们上传日志后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在大修期间的一天傍晚,一场工艺专项培训正在进行。这是生产运营中心针对大修中的新项目、新技改内容展开的专项培训。在大修期间,这样白天是战场、晚上是课堂的模式已经成为常态。晚上“课堂”,是基于白天“战场”的“精准复盘与补强”,有的是针对白天项目中的问题,开展“案例复盘会”,有的是针对共性能力短板,组织“技能补训”。
生产运营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带着问题学”的课堂,能让知识快速转化为“可落地的能力”。
坚持学习才能永远保持竞争力。对公司青年员工而言,晚上课堂不仅是补短板的“充电站”,更是成长路上的“加油站”。在这里,每一次提问、每一次练习、每一次交流,都在一点点填补知识与技能的空白,让他们在工作的战场上更有底气、更有力量,也让青春在不断地学习与奋斗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截至目前,公司2025年化肥装置大修进入尾声,但公司人才培养的步伐还在继续。近年来,公司深化推行师徒制、岗位轮岗、分层分类培训、项目制历练、创新工作室孵化人才、校企合作等模式,不断夯实云天化氮肥人才培养基地价值,5年共向集团内企业输送人才70名的同时,也实现精准“补短板、强优势”、拓宽“能力边界”、打通“人才培养链路”等目标,让人尽其才,转化为企业发展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