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米高的201-D合成塔内,温度计指针稳稳停在37℃。水富云天化化肥装置大修现场,技术员宋龙建正带领一群00后员工清理十一层塔板。他们手中握着揉好的面团,俯身于直径仅两米的狭窄空间内,仔细粘取打磨后残留在塔板上的每一粒铁屑。汗水一次次浸透工装,留下深浅不一的盐渍,专注的目光却始终未曾离开手中的工作,成为大修现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设备体检",如今成为技艺传承的"移动课堂"。在这里,青年员工正在实践中求真知,老师傅们将数十年经验倾囊相授,公司则将人才培养的课堂直接搬到生产一线。
现场是最好的教科书
站在拆除了保温层的柱塞泵301J前,入职刚一个月的新员工詹杰恍然大悟。"师父在图纸上反复讲解,我一直摸不着头脑。如今设备裸露在眼前,每一根管线、每个阀门都清晰可见,一下子全明白了。"每当师父完成检修工作,小詹总是端上一杯水, 笑嘻嘻凑上前,“师父,这个流程我还想再请教一下......”
"化工真本事都是设备里跑出来,塔罐里蒸出来。"老师傅们的这句口头禅,被年轻人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大修现场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主动请缨,争先动手,不畏脏累,不惧艰难。
在合成装置一段炉辅助锅炉刷炉管、二段炉装卸催化剂、尿素皮带清理等任务中,随处可见这些年轻的身影。尤其催化剂装卸需要连续24小时作业,期间要反复测量弹簧与花板、精确称重、校验各类管道阻力,还要执行受限空间监护和数据复核。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着耐心与责任心,而这群年轻人完成得一丝不苟。
尽管脸庞尚显稚嫩,但他们的眼神专注而明亮。手中的流程图被翻得卷边泛黄,仍对着设备一一确认阀门与测点;遇到看不懂的结构,立即拍照记录,回去继续请教;他们还自发组建“学习分享”微信群,随时分享现场所见所思,彼此答疑、共同进步。
他们鼓着劲儿,践行着“干中学,学中干”的成长路径。他们用双手触摸流程,用汗水理解生产,用协作凝聚智慧——在这堂深刻的实践课中,新一代云天人正在迅速成长。
传承是最深的师徒情
古语云:"凡学百艺,莫不有师。"在热火朝天,遍地开花的大修现场,没有特定的师徒关系。只要新员工愿意学,老师傅就乐意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群年轻人劲头足,我们也跟着有干劲。总想着多教一些,让他们成长得快一些。"老师傅们道出共同的心声。
老师傅们是这个现场最珍贵的活地图和百科全书,蒋玉勇便是其中之一。2008年参加工作的他,已在这片塔林中走过了5844个日夜。每一次保温拆卸、每一次设备敞开,都被他视为绝佳的教学时机。"快过来,现在看得最清楚!"他总是这样呼唤徒弟。不仅讲解操作步骤,更剖析原理、分享案例、传授心得,将数十年积累的故障判断与处置经验融入每一次现场讲解。
像蒋师傅这样的老师傅们,年轻时怀揣着自力更生的决心和对西部建设的热情,从五湖四海远赴云南,扎根云天化。如今面对同样年轻的他们,又将这份岁月积淀下的情怀与责任,倾注到培养下一代中。他们所传递的,远不止于技术,更有对设备的敬畏之心、对安全的执着之念、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正通过一次次耐心的讲解、一个个标准的示范,悄然融入年轻一代的成长轨迹。这种自发的传承,正与水富云天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频共振。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人才培育体系。
制度是最强的保障力
这场在大修现场的"传帮带",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深植于云天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化实践。公司始终聚焦青年员工"稳岗、成才、留任"的目标,持续深化"师带徒"机制,通过"选优师、立标准、强考核"系统推进,帮助新员工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作为氮肥人才培养基地,化肥装置建立了完善的师徒配对制度,为每位新员工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定期考核评估培养效果。
以本次大修为契机,由生产运营中心牵头、中心总经理担任组长,制定了《2025年化肥装置大修员工技能提升及人才培养方案》,助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将大修现场全面转化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战课堂。方案明确分层次、分岗位实施培训,覆盖青年员工、后备人才及骨干人员三大类,综合运用现场教学、技术讲解、任务带教和实操考核等方式,把设备开放、系统停摆的窗口期转化为理论与实战深度融合的最佳学习场景。
近年来,化肥装置持续打造的"老带新+传帮带"氮肥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四型人才梯队建设”培养计划。培养高级技师8人、技师29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人。为云天化集团输送了大量氮肥生产骨干人才,建立了一支与时俱进、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如今,大修现场不仅承担设备更新的使命,更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在工匠精神接力和企业文化熏陶的双重作用下,水富云天化不仅一次次的高效完成设备检修,更成功打造出一支支接续奋斗、生生不息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也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水富云天化方案",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