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看老子,被第一句话当头棒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感觉“玄”之又“玄”,只好束之高阁,没有勇气再去翻开,细究原因:
一是自我感觉自身人生阅历,性灵的修为相差太远。同是,我们被一些所谓的快速成功法则所左右,迷失了方向。
二道德表现形式和载体被庸俗化、世俗化和扭曲化--人们利欲熏心,缺乏虔诚,缺乏信仰,漠视社会,肆意破坏环境,却妄想追求和谐平安。
三是国内快餐文化消费成为时尚,各种主流和非主流媒体,引导西化,使我们的后代越来越四不像:变得更加自我和自私,脆弱的人生观禁不住一点点挫折和打击,缺乏担当的勇气、信心,道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
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共同沦陷和迷失,却嘲笑老子“无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心态。我们为创造力、破坏力的强大而自负,自以为很富足的物质文明享受,却发现我们生活得并不开心,甚至嗅到了末日狂欢的气息!福兮?祸兮!
我们自诩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却不知尊重,信奉拿来主义,却不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仅五千言,却包罗万象,堪称万经之王。古今中外对其关注程度,足够我们反思。
于是,回过头来看老子,真正“老子天下第一”:
从古至今注释者3000余家,出版发行量世界第一。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道德经》作过注释;纪晓岚:“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它是影响中华民族2500年的道家开山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其他两部是《南华经》(庄子)、冲虚经《冲虚经》(列子)),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放之于世界:世界智慧哲学宝典之一。《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德国,几乎每家床头都有一本德文版的道德经!
孔子和老子作为华夏圣人,有幸在同一时代,对各自的主张应该有所闻,并有自己的判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皆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尝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如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耶"。老子对孔子“强而为之”、“锋芒毕露”、“骄气”、“太多欲望”颇为不屑。而孔子以龙比喻老子,对老子学问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同时道德经谈到了“道、德、仁、义、礼、智、忠信”的辨证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八章)。老子为周史官,对历史更迭兴亡有更深的见解,为战乱对人类和环境的破毁,生灵涂炭,给予伟大悲怆人文关怀。而当今道德蒙羞,又怎能对圣人妄加评价!唯有向经典致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