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读书
分享:
时间:2008-01-11 浏览:450 投稿:null 文作者:物资部 丁洁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物资部 丁洁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语)。 

    一个人是不可能穷尽知识的,书读得越多越好,知识积累越多越好,一语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然而,书籍、典章浩如烟海,究竟读什么样的书、何处读、何时读、怎样读?这的确是一串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回答的问题。 

    宋代欧阳修提倡读书“三上”法。《归田录》载:“钱思公……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读小辞。盖未顷刻释卷也。”欧阳修说:“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大可属思尔。”“三上”的内容当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更。无论什么“上”对于环境舒适、时间宽裕的人来说,都是不屑一提的,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在繁忙的工作条件下,就自然会体会到“三上”的妙用。 

    与欧阳修的“三上”相应成趣的是三国时期魏人董遇的“三余”法。董遇要求他的学生多读书,学生苦于没时间,他说,只要抓住“三余”,就不愁无暇。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认为利用冬闲、晚上、阴雨天读书是极好的机会。 

    “三上”也好,“三余”也罢,自然各有缺陷,甚至有不合时宜、违反科学之处,这里不过是借此说明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读书并非一定有窗明几净的舒适环境,不一定说读书就拿出大块的时光,只要乐于读书,处处可以读,时时可以阅。 

    我有一次出差,在检票后进侯机厅,一眼注意到最里排坐着一位专心读书的人,觉得那人有些熟悉,挨近一看,原来是我们云天化中学的黄老师。顿时,心中几分敬意而起,给我触动很深。在学识方面,黄老师是我们公认的才华出众之人;在工作上,黄老师管理着一所高级中学,忙碌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才华出众,工作上又相当忙碌的人,而他却想着办法找时间读书。 

    在候机厅呆了四十多分钟后,听到飞机晚点的通知,整个侯机厅里立即炸开了锅,向机场管理人员讨说法的,手机响个不停的,嘴里骂着破飞机、骂着倒霉的,太多的人都是一种急躁而冲动的心情。我回头看了一下黄老师,他依然静静的看着书,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也许,黄老师早已和对方联系过,如果未按时到达目的地,那就是飞机晚点,而自己也可多读一会儿书。 

    难怪大多数人认为,读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入静。读书交朋友、长知识、增见识、开胸怀、懂科学、知规律、明事理、能养身。读书使人性情豁达,胸怀宽阔。不管什么事情,善于排解自己,安慰自己,乐观、大度,不怒不惊,不忧不愁,能拿得起放得下,站得高,看得远,不钻牛角尖。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并得到抚慰;心中即使有阴霾也会荡涤许多,思想升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可见读书比练什么功要强百倍。曾见过这个那个的所谓“功”,首先要入静,什么吐气、吸气,其目的就是入静。而读书入静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读好书时常常为书中的恢宏结构、美妙情节、动人描写、引人悬念、深邃哲理所吸引,以致达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时气沉丹田,精力专一,心平气和,精神愉快,虽雷鸣而不惊,有热闹而不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等了得的功夫?一切的一切,统统去他的,我自畅游于独自的世界中。 

    我们挤出了时间读书,怎么读,才会收获大呢?古人读书要求读得上口,琅琅有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说,只要读准、读熟,就用不着别人去讲解,自然会明晓其中的意义。读书好要求有“三到”说:“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随便)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我想,作为我们已工作的人来说,读书应该没那么严格了,读对自己生活、工作有益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能让自己从书中得到启发,工作上提高,生活上开心,而不要借口工作太忙而忘记读书。要知道读书是工作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 

    从量变,才能到质变,读书也一样,先有量,后有质!书要多读,才能博大精深,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熟读而精思的过程。每天读一小时书是磨练意志的砥石。读书一小时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每天坚持不懈。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风景之时,别忘了记录、交流、分享,让文字挥洒自如,让个性敞怀释放,让感悟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