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0年,随着外部供气的日趋紧张,公司对大修质量提出了“修一次保一个周期”的更高要求,这一个周期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更长。公司内的检修单位加上15家外协单位约3500人参加此次大修,在酷暑之夏,合成、尿素、供热等检修现场,大修人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身影令人敬仰。面对这场艰巨的任务,各参战个人和单位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修现场展现的是次序井然,热火朝天的动人景象。如果说云天化建企以来有两颗文化明珠。那么一望“百日红”,二数“大检修”。那是劳动者实现价值的荣耀舞台,更是接受云天精神洗礼者的一场饕餮盛宴……
上篇:生动的细节,大修四种表情
“结果必要令人满意,过程引人无限回味”,这是参加过云天化股份公司无机装置大修的员工们对这项工作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让人产生了特殊的感受?在繁重的工作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也许认真地一路追问下去,大修会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答案:这是云天化建企以来所有员工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它形成了凝聚的力量。就像人们常说的:“真正的企业文化蕴藏于企业活动之中,同时又凌驾于企业活动之上;是员工对工作的感情,其超越工作本身的劳作,又对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时至今日,围绕云天化合成氨、尿素装置开展的无机装置大修已凝炼了32载的大修文化。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它在演变和传承中具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并因广泛的参与度和极高的关注度扎根企业,繁重、刚性的检修工作之上,散发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勃勃生机,演绎着生动的企业表情。
“我知道,大修就是加班!”
有人说,对于大修这个外人无法直观理解的词汇,在水富这片土地上却因为云天化的存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讲清楚。“大修就是爸爸妈妈加班。我晚也要上幼儿园,而且幼儿园的老师们也是在加班。”这样的描述恐怕云天化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伴随着企业一起出生、成长、并最终又成为这企业其中一员的职工子女,他们的子女现在正重复着自己曾经的故事,由角色的转换中,更使他们可以多视角地审视这种检修生活。也更能在人生的很长时间中体会到大修实干精神在一代代云天化人中不断被传承。所有这些都至少表明大修在这里有着极高的认识度,甚至公司周围的居民也已习惯一年里某个季节云天化处于停产状态;但“停生产、忙检修”,这个短暂的季节,也是云天化员工最有可能不眠不休的忙碌季节。
“设备不正常,睡着不踏实”
在云天化股份公司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名老检修工人在面对突发性的生产抢修时,连续在现场工作近48小时,车间领导出于关心安排他回家休息。当天凌晨四点回家,第二天上午八点又赶到检修现场,别人问就一句话:“装置停车,在家也睡不着,倒不如修完了回家睡安稳觉!”这就是大多数云天化人对设备检修的态度。在大修的时候,云天化人往往以超乎寻常的激情和审慎态度对待工作,甚至到了不讲条件的服从,每一名员工都会主动承担好自己的工作,并对结果发自内心的负责,很自然的认为那是一名工人的基本尊严。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即便是一名送水女工,仅仅是为参加检修的劳作者们送一杯水,也一丝不苟地整天行走在设备框架间,将一个简单的动作由清晨一直重复到深夜,风雨无阻、毫无怨言。“如同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士兵的职责就是冲锋向前,夺取胜利!”
“复如一夜大修来,宣传之花遍地开”
没有人会知道一直以来对大修这一主题云天化人曾书写过多少文字,在长达几十年的企业发展历史中,大修必定都是云天化一年里宣传稿数量、质量的最顶峰,翻开一份企业内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次大修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进入大修以来,以车间为单位,宣传报道以百计、以千计的已不可胜数……”这不禁令人遐想,那还是一个手写的时代,与现在的电脑不可比拟,但宣传的热情与今日相比不遑多让,大修的一种积极情绪中,培养了云天化人的宣传意识和习惯,锻炼和造就了不知多少宣传人才,更引发了无数人思想的变革,凝聚成一种强大精神力量,使之为一份共同的事业去开拓、去拼搏。
“创新有时候就是改于挑战习惯和权威!”
如果要对云天化的“合成氨、尿素”装置生产水平给一个评价,“技改技措、小改小革中确立的行业领先水平”应该是较为贴切的一种评价。的确在云天化的创新史中,对引进装置的不断革新改造、以生产优化为目标的持续技术提升是创新意识的最初启蒙,也是影响最深厚的领域,而大修就是这些创新思考的实战场,曾经有过多少次的技术改造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数清楚,大到几千万、上亿元的系统性改造,小到一颗螺丝、一支阀门,装置引进的三十几年里,合成氨、尿素装置从最初的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改到现在50万吨合成氨、78万吨尿素,改成全国单套生产能力最大、能耗水平最低;改成二破、两创同类装置世界长周期运行纪录……它代表了云天化人一种创新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让大修几十年来有了一份坚持的态度和坚定的目标。
中篇:“许许多多的历史,最终才演变成这一点文化”
要把云天化的大修称为文化的话,它也是源于工作而并非以文化为目的的刻意追求,它在融入生产经营的不断反思发现与塑造中逐渐得到发展,在主动自发的自我宣传中逐渐获得形式并升华内涵。参与者们(无论是作为宣传员还是检修人甚至仅是送水女工)在一种共同的氛围中发现和感悟了企业个性,并以自身的工作状态继续改变和影响着新进的人员。这一系列的变化当中,融入了无数云天化人文化建设的意识,同样也成就于企业历史的偶遇和必然的选择。
“决定性”影响
回顾漫长的企业历史,“合成氨、尿素”装置曾在很长时间内是企业存在的唯一主题,几十年中云天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效益源于它的产出,于是高高的尿素造粒塔飘出的乳白烟尘,被许多人视为稳定的象征物、心灵的安慰剂,似乎有它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就都处于正常的轨道上。因此“一年修一次、一次保一年”的口号在这里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逐渐形成了群体性的认同和共识,近乎偏执的热情,也正源于这曾经决定性的地位。尽管时至今日,这套装置在公司中已不具有绝对的“唯一性”影响,但它仍以突出的生产地位左右着企业视眼,更因其历史,成为了云天化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它是“安、稳、长、满、优”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云天化人拼搏奉献、成长成熟的记忆源泉。同样也是大修文化内核的发祥之地。
会战“情结”
创业时期即有的“建设会战”,作为生产建设中常用的组织形式,让几代云天化人记忆深刻,时至今日,当天安化工、重庆天越、金新化工在各自的创建时,仍然频繁传出类似“百日会战”这样的口号。繁重的工作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配备到位后,精神的激励引导尤为重要,因此将之比拟为一场战斗,用“毕其全功于一役”的豪迈情绪引人奋进,给人鼓舞,它的有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时间的检验,也因为某种表现出的类似军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给当事人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和无穷的回味。认清楚会战的真实涵义后再看大修,因为特殊的影响性(一个月工作影响到一年生产状况),会战概念被极好的植入,并最终助其发展成为今日文化内涵丰富的伟岸身形。
“价值观”影响
云天化自存在以来便有一直推崇的企业价值观,这是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所决定,也是建企时特殊的政治时代所决定。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企业精神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都至关重要,为了将自己的企业精神在长久的历史中固化和传承,需要一种适当的平台去发挥和令其成长,而大修就是云天化曾经发现和寻找到的最佳文化载体,“在这里辛苦不值得抱怨,只有工作质量跟不上节奏会遭到非议,在这时劳动不是辛苦,只有对生产构成影响时,来自自我否定的精神责难才是最大的辛苦。”大修精神描述了治企的基本态度,定义了员工的基本操守,也以超前的智慧和实践精神诠释了企业所遵从的“以人为本”,的确,任何的企业行为,只有当其间大多数人能自发、自律去实施时才最为有效,“文官持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各师其职中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云天化人的共同事业。
下篇:另眼看大修,换一个角度的思考
尽管历年的大修都是公司生产经营的重头戏,面对着一年一次的“盛会”,公司上下总是倾情投入,甚至使之演变出了云天化独有的“大修文化”。大修对于公司的现实意义云天化的每个人都十分清晰地知道,他就好比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专家,公司业绩倚重于他,员工都信服、甚至崇拜他。而辨证地看,当一个事物太过于耀眼,往往遮盖并相对弱化了其他原本也很重要的事物的地位。当公司有了大修这样一位专家,并且形成绝对的主导之后,企业某些原本希望强化的部分便事实上因思维的惯性而被弱化。这并非我们大修文化的初衷。
亦旧亦新、轻轻重重
作为一家从计划经济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老国企,计划经济时代内抓生产,保生产是企业工作的全部,大修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可谓巨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在现代企业中已不足以支撑全局,过于强调生产端的结果是在其它领域的关注和建设从思想上、实质上都会形成弱化,长此以往,仅人才成长趋势方面就会看到许多深刻变化,如因为强烈的生产关注度,造成生产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整体水平突出,而相应的复合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成长变得缓慢,同时在管理人员中普遍性的思考方式有所局限,生产管理型思维,严谨有余、踏实实干有余,而应变性、灵活性不足,大局意识也感觉欠缺。这是历史文化引导的结果,若套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比喻,那就是“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当人的思维形成定势,最终企业发展走向深入,需要更均衡的人才结构时,面临的却是一头重、多头轻的尴尬境地。当然这与地域和历史因素也密不可分,但文化的导向也许同样难重辞其究。在全面进入竞争和企业现代化经营发展的时候,“精益生产、达于致善”的管理理念倡导的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需要扩大视野,补强素质;同样针对文化建设本身而言更是要系统地考虑重塑、拓展好我们具备导向性的文化。这个意义上讲,大修文化代表的是某一部分的文化内涵,并不足以发挥和承担好企业所希望具备的全部文化引导作用。不得不承认它曾在企业发展前进中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今后它也仍会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但时至今日,我们在传承和保留好优势文化基因的同时,更需要适时加以强调和关注其它一些开放的文化,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更新和深化,以引导企业向更高远的目标去进发。
转型超越、文化助力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有人说是技术,有人说是成本,有人说是风险控制能力,最新的观点是“产业链”竞争,即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个产业环节,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尤其是像化工行业这样高度集中的产业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应该由产品开发设计开发或者技术创新能力、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组织、物资流通、市场行销、终端客户,这样多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也都有相应的利润产生,以此支撑各个环节的运行。受制于企业规模、业务分工、国家政策等因素,不同的企业往往只能分担产业链条上的部分功能,并获取一定的利润。可是,不同的产业环节所带来的利润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资源、运输等特殊行业,一旦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低成本、高产出的特性就会为相关企业带来高回报和高利润,以此相类似的还有技术设计等智慧型产业,但因其往往对人才要求极高,时间成本也异常昂贵,并非普通企业能够胜任,选择朝这方面去发展的也不多见。因此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在从生产上着力,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式是依靠不断的项目建设、扩大规模来产生效益和获得市场地位。然而时至今日,恰恰生产环节是趋于产能过剩的大多数产业中,获利能力最弱的一个部分。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环保压力、竞争压力……没有研发、物流等其它环节的足够支撑,仅凭做好生产就能产生丰厚价值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生产型企业想要保证良好的盈利能力,资源、研发、营销渠道方面的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目前公司发展来看,转型升级虽然目标明确,却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以天盟公司为核心,打造出了具备强势竞争能力的营销体系;以重庆研发中心、纽米新材料为基地,开始着力加快提升研发端实力。从煤化工产业的深入发展,可以看到公司以资源为导向的产业布局,所有经营的措施和方向都可以看出公司正朝产业链不断完善的方向在发展,而以之相匹配,对文化的建设我们也迫切需要有一些如大修文化一般具有高度认同的文化载体,如培养创新文化的载体、培养营销文化的载体、培养竞争文化的载体等等,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更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结语:
一个企业的文化要变成有良性牵引、能够发挥支撑企业生存、适应市场竞争的作用,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不断深化建设,百尺竿头进一步,欲穷胜景上层楼,将固有文化平台建设好、发挥出最大作用。二是要不断反省自我,前瞻性地思考生存和发展环境,寻找到企业需求,主动的挖掘和塑造新的文化内涵。三是要勇于超越自我,摒弃“固步自封、不小富即安”的惰性思想,以积极挑战自我的态度去更新文化,扬弃接合,修缮剪裁,打造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动态成长的文化体系。
同样一个企业的文化要得到好的建设和传承,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思想上重视,特别是管理人员,应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足够认识,对公司管理理念及文化传承有着足够认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企业中争当先进企业文化的“传教士”。二是行动上落实,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宣传引导、培训灌输,让全体员工从内心深处认知、认可、认同公司文化,做到“内化于心”,通过榜样示范和行为激励,让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把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做到“外化于行”;三是制度作保证,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通过各种不断的建设和推动,适时将总结提炼的文化理念融入到相关的管理制度,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使公司文化建设“固化于制”。
有的人认为大修是一种激情的回忆,有的人认为大修是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有的人认为大修是公司文化的聚集地和象征物。无论如何,今日的大修文化仍在不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对它的思考、总结和提炼还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当“长青基业,人为其本;精于生产,达于至善”的管理理念渐渐成为云天化人共同的信仰,我们可以发现大修文化施于其中的厚重影响,它是云天化自己深深的历史印迹,更需要今天的我们身体力行不断去增加它的内涵,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公司的大修更精彩,“文化之剑”必越拭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