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人行为习惯杂谈--实在(一)
分享:
时间:2007-04-13 浏览:568 投稿:null 文作者:党委工作部 潘向彬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党委工作部 潘向彬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生活在云天化这个圈子里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这里的人总显得实在而不浮华,内敛而不彰显,犹如行政搂前那头体格健壮的耕牛,总是在玛瑙山下埋头耕耘。

    每到上班时间,你可以看到,无论是老总还是员工,都是一辆摩托车或自行车,流动在人群中,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当然这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员工工作区距生活区很近,不需要乘公交车或用私家车去去来来。我猜想,如果某人买一辆轿车去上下班,必定会在员工中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也会说他招摇过市,出尽风头。因此,所有云天化的员工在消费上是平等的,有的老总们的消费观念甚至显得是比较落后,再加上这里的员工的收入差距不大,大多数人的心态还算是比较平和。

    我们的员工们好像对工作服有一种特殊的情节。不光是在上班时间,即使是在与妻子儿女散步时也舍不得换下一身工装。我想,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他们不需要刻意去为自己装饰,因为装饰的东西大都是给别人看的,而工作服简洁大方,舒适而为,身心感觉是舒爽惬意的。因此,在这种实在当中,透露的是也是一种内心散发出来的自信。

    在云天化与人相处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领导和员工相处和谐,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处和谐。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人们对物质生活极为不满得情况下,要做干群和谐是极为不易。这至少说明他们之间没有隔阂,在心灵上是相互理解,在行为上是相互支持,在目标方向上是明确统一的。这里的领导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员工从来就不是低人一等,更主张崇尚绝对权威,说一不二。可能在我青年人的思维和接受的观念中,人人平等,人格平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具有较长时间,而又受到较小波动的国有企业,必然带有较为浓厚的政府色彩和官本位思想,而且干部与员工的层次是很分明的。但是在云天化并不存在这种情况,领导们都非常平易近人,亲和力强,领导与员工同一张车出差,同一张桌吃饭,一起聊天,共谋发展,亲切而自然。而员工从来就不怕领导,对领导也是满怀希望,争相向领导们提出建议和意见,打心眼里佩服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行为品格。

    我们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两点:一是这里的大小干部,都是从基层员工中成长起来的,都有当员工的经历,都是在下属、同事、徒弟、师傅、领导等几种角色当中不断进行着变换过来的。作为员工,大家都在谦虚学习,友好相处,同时也受到指导师傅的墩墩教诲和同事真切的关心。等到了领导岗位,自然也不会以非常强硬的手段进行管理。(在这情况下,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要不然会出现一团和气);二是云天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活小区。在这个小区中,几乎所有的在职干部员工都住在一起,无论干部员工,说明白了还不是都是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那有这么斤斤计较的。而所有人的一言一行几乎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某一个人(不管是干部还是员工)的行为比较出格,大家常常会在背后进行议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云天化的舆论是很厉害的,有些话一旦流传开来,就是覆水难收了。所以,领导们办事都非常公正,特别强调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情,也特别注重人品修养,邻里之间也都能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喜欢拉家常,喜欢背后说东说西,小市民色彩颇为浓厚。一方面,水富地区比较小,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天天见面,在一起生活久了,都非常熟悉,见个面小聊几句,有什么都给传出来了。同时,人属于群居性动物,大家在一起工作数十年,合作数十年,早就把对方,看着是自己人了,自然产生一种依恋情节,有什么苦恼烦闷都要相互倾述一下,相互安慰一下,很能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关怀的温暖。但有好些员工把这种拉家常的习惯带到办公室,没事就在一起嚼耳根,让人感觉不出公司的层次性来。

    实在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是不喜好彰显,不乐意表现,更愿意埋头把手中的事情干好。大多数员工也是一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好。这种实干造成的另一种局面就是公司强于内部管理而弱于外部运作,喜好项目建设而远离吞并收购。我觉得一味强调务实并不一定都是合情合理的。客观的讲,这种平实的力量背后有一定的排外性,有时还显得有些孤芳自赏,目空一切。

    这种情况又会发生两种极端:一种就是在公司生产经营特别顺利的情况下,大家工作上都热情高涨,充满战斗豪情,一起去解决其它很多组织人群很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价值;另一种情况则是,一但遇到生产不顺利或效益下降等风险挫折,则整个人群就表现出情绪低落,非常脆弱。2005年,公司上下团结一心,战高温,斗雷电,创造了350天的世界记录。那时候,云天化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退休的工人们,口中谈论的世界记录,是连续运转350天。都说我们企业如何好,管理水平如何高,形势一片大好。的确,我们的企业是比较好,是国家一级企业。但到了2006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急剧转变,面对天然气涨价,铁路运输紧张,生产不正常,诸多困难交织一起时,整个公司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大家内心是都非常担忧甚至是惶恐不安的。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和对公司的忠诚热爱,将企业的命运与自身命运比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与当前市场上员工频繁跳槽现象形成了一个非常宣明的对比。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所处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员工面临的选择面非常小,员工较少受到失业压力和换岗历练,一旦自身被投入到市场中,在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处于比较弱势地位。公司有的家庭,一家两代,好几口人完全都在公司工作,一旦公司经营上出现问题,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公司领导层和大多数员工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缺点变成了有点,弱势变成了力量。

    公司在处理问题,进行各项决策的时候也是一种实在的心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讨论,不崇尚个人权威,也不是某一个领导说了算数,每个问题都显得四平八稳,实实在在。在公司开发项目建设时,这种情况显得更为突出。对每一个项目,总是显得非常谨慎,调研论证在调研在论证,显得非常稳健。当然,这种稳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市场机遇,反映不够灵敏,反映不够迅速,过于强调项目建设而缺乏资本运作。就两种投资方式所带来的风险而言,项目建设一次性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各方面协调关系多,而且对市场的预期要求把握非常高,但非常有利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而资本运作在选择合作对象和市场预期上有非常高的要求。为什么我们公司会出现这种相对重视一个方面而对另一个方面少有接触的情况呢?我想原因有三:一是制造业的领域造就了我们文化的相对保守性。二是地域的封闭性造成我们对水富意外的发展事态缺乏反映的灵敏性。三是我们公司在培养和引进资本运作人才上的力度不够。

    一步一个脚印,终会走出一条大道通途。市场就是战场,本来就充满艰辛与风险,不一定非要等到有了100%的胜算才去投入一件事,保持我们实在这个优良传统的基础的同时,是否也需要一些大胆和冒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