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公司上班,什么也别多想,八小时就干好一个班;不好好干,浪费时间不说,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这是天盛公司圆织工段一名普通的挡车工向艳萍与工友的对话。
向艳萍,2001年12月进入天盛公司,在圆织工段做挡车工十五个年头了。她个头不高,性格温柔,面容和善,一副“小女人”的外貌,同事们都很喜欢她。然而,她在工作中却有着与“小女人”截然不同的“大能耐”,一是“两高一低”,就是产量高、质量高、废品低;二是“两多一少”,就是做得多、规矩多、闲话少。
在天盛公司圆织工段,像她这样的女工一般只能操作两三台圆织机,她却操作了四台。通过不断的摸索,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操作方法,比如某台圆织机上的个别丝锭上剩余的扁丝已经不多,她就会立刻将其换下,确保这台机能长时间不间断运行;与此同时,观察其它三台圆织机运行情况,发现某台圆织机上大部分的丝锭都将用完,就将换下的小丝锭装上,待该机台的丝锭全部用到见管壁后,再换上一整台满丝锭,使机台不停运转,这样既减少了停机时间,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质量往大处说是企业的生命,往小处说影响下工序的生产。如果布卷质量问题多,废品率高,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在她当班期间,总是不停地在机台上来回穿梭,仔细查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及时发现布卷“重经”、“折经”、“稀档”和“断丝”等问题,并及时处理,确保布卷产生质量,为下工序生产合格的涂布打下基础。另外,她还仔细研究圆织机的构造、机械原理,摸准设备的运行情况,一般性常见的设备故障,她都能自己处理,比如更换摇臂与棕袋等等。不能自己处理的,第一时间报告检修,争取尽快修复,减少待机时间。这就是她的“产量高、质量高、废品低”。
从工序上讲,圆织工段的经纬线丝锭不能完全用尽,清理经纬管壁残留的扁丝是一项日常工作。挡车工使用多用刀清除换下的经纬管壁上的废丝,看上去很简单,但拿刀、握管、用力的都很有讲究。她观察发现不少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在划管线时,使用多用刀的方向不对,刀锋朝向自己,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自我伤害。她及时向工段长提出建议,规范用刀要领,“员工在划纬管时多用刀的方向一律向外,不得朝向自己的身体”,作为工段的一条安全规定。
每台圆织机上都配有托线盘,方便挡车工将丝锭摆放在上边,随手取用。有的员工为了省事,往托线盘摆放大量的丝锭,有的达到四五层,超过了托线盘栏板的高度。机台运行时会发生一定幅度的振动,丝锭随时有震落的可能,挡车工弯腰更换纬线时,托线盘上的丝锭如果掉落,极易砸伤操作人员。还是她及时发现了这一安全隐患,并向工段提出建议,“托线盘上摆放丝锭最多不超过三层”,这又成为工段的一条安全规定。
挡车工在更换纬线或者检查机台设备故障时,都需要停机,但如果不按下联锁开关,员工在检查时不小心碰触到开关,机台就会自动运行,转动设备很有可能会将操作人员的身体部位卷入机台内,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者会危及生命。她发现这一隐患后,再次向工段提出确保停机检查的安全建议,“停机时必须按下联锁开关”,这也成为了工段的一条安全规定。
上述几个例子,只是反映她的一个侧面而已,在她十五年来工作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建议,并写入《圆织工段操作规程》和《圆织工段管理规定》中,用同事的话说就是:“萍姐,很得行!”。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傅,她最懂得按规则、按程序、按步骤操作机台的重要性。据她的徒弟反映,师傅什么都好,就是规矩太多。当班时不要说严格执行《圆织工段操作规程》、《圆织机操作安全规程》,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够你“烦”的,如工装的穿着,盘发戴帽,佩戴口罩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是必须要做到位的,否则师傅又会唠叨。对于机台的操作技术,要求就更是严格,如何开机关机、如何更换经纬线、如何接丝线、如何安装摇臂、如何更换棕袋、停机时注意什么等等,一切都得按操作程序进行,一步也不能乱。同事们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按部就班,她说这就是“规则!习惯”,如果习惯搞坏了,要纠正就麻烦,只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一丝不苟的操作,才能保证质量与产量。
在手把手的教徒弟或者指导同事操作时,她不厌其烦的讲解、示范,有时可以用“滔滔不绝”来形容,生怕你哪里没搞懂,没弄明白。抛开工作、抛开操作,她一下就没话了,从不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的,更别说搬弄是非了。工段长都经常说,这个人真“怪”,讲起工作上的事没完没了,吹起闲牛时就成哑巴了。这就是她的“做得多、规矩多,闲话少”。
正是因为她的产量高、质量高,正是因为她做得多、规矩多,她在工段的技能大赛中才多次获得了第一名;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在2015年被水富云天化授予“优秀操作奖”,她是天盛公司第一位荣获此殊荣的员工。
面对荣誉,她只是淡淡的说:“我其实没有做什么大事,就是干好本职工作而已。”的确,她做的都不是大事,但对于一个普通的操作岗位和企业来说,这就是“大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