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企业:质疑和否定 科技创新中的“钉子精神”
分享:
时间:2011-05-10 浏览:939 投稿:党工 文作者:YTTV 杨磊明 杨孟达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YTTV 杨磊明 杨孟达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一套完善的工艺系统,自投用以来已经连续运行了多年,在前人不断的钻研和摸索中它已经形成了近乎完美的操作流程,并趋于最平稳的运行状态,当这一切摆在你面前时,你还会去质疑它吗?如果你是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者,我相信你会毫不犹豫的给我肯定的答案。就是这种敢于质疑和否定的创新精神,让公司的科技创新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从2005年3月有机新凉水塔建成投用以来,其中的三台水泵都是采用1000KW的电机驱动,正常生产情况下两台运行,一台备用。这样的运行模式已经持续了5年,从实际效果来看,设备的运行状况非常平稳,这对于一个以追求长周期运行作为效益增长点的化工装置而言,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但是,眼前的一切似乎并不能使工程技术人员们安于现状,凭借着多年积淀下的丰富经验,以及对装置的熟悉和理解,在对有机中压蒸汽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后,他们还是决定向已经沉淀和固化了多年的标准和流程发起冲击。(设备部技术主办刘华山采访:针对这个项目的话我们要收集前期的数据、资料以及查询许多标准,并把这些标准和许多厂家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有的时候事情比较多的话晚上还是会经常加班,白天就更不用说了,非常的饱和。)
 
    经过仔细的数据分析和研究,课题小组最终决定通过现有二套聚甲醛减温减压站的减温器和减温水调节阀,把在蒸汽减压中流失的能量充分利用起来,将有机凉水塔水泵中的一台由电机驱动改为背压蒸汽透平驱动。有了前期大量细致、详实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以及无数次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项目最终得以实施。但要想让项目最终产生效益,眼前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设备部技术主办刘华山采访:在试车过程当中,当时开车一个小时以后,透平的震动突然由1毫米每秒,涨到了30毫米每秒以上,现场的情况就是当时的震动非常大,法兰的法盘都被抖掉了。我们就只有对最初的管路设计和透平最初的设计重新进行校对,但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像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每出现一次问题,就要对所有的基础数据进行一次校对,对前期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质疑,虽然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还是让人捏了一把汗,因为也许大家并不知道,许多不为人知的改造项目往往可能由于某个不可预知的环节或因素的影响而被迫中途放弃,以至于前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动,甚至资金投入都将无果而终。但就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课题小组依然凭借着永不言弃的“钉子精神”,一头扎进项目现场,用他们的话说:不撞南墙是绝不回头的。(设备部技术主办刘华山采访:作为一名云天化的职工,我觉得自己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个事情做好,即使在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没有最终的数据和参数确认,我们都是不会放弃的。)
 
    经过近一年孜孜不倦的探求和摸索,该项目最终于2010年4月改造成功,经过评估,项目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电费232.7万元。在2011年的科技周活动中,该项目被评为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这样的成果无疑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和智慧的充分肯定,更是他们敢于质疑和否定精神的最好回馈。(刘华山采访:虽然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多比较繁琐,但是整个实施还是比较顺利,这是让我们最高兴的一件事。)
 
    (公司工艺副总工程师杜伟采访:这些年科技创新活动在我们公司蓬勃的开展,主要是得力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整个公司在这个管理制度上面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我们有管理制度每年的及时修订,对管理创新给予员工包括积分、奖励和过程实施都有详细的流程,员工在这一块可以很好的通过管理制度的熟悉很快融入到管理的过程中;第二个就是,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家立足于自己的岗位,都在深入的开展一些细致的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有了他们的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才有深厚的基础;第三个就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我们各实施单位到使用单位,以及各管理层和管理系统,对项目的实施都有很好的包容和鼓励,实施过程中大家有了什么问题大家都会给予及时的响应和处理,使我们的创新工作从制度和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及实施的过程都得到了保证,所以说大家在开展的过程中会觉得比较顺利,效果也比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