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8:30至12:00,云天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均带领集团、股份科技创新工作检查、调研组一行十一人,通过走访、座谈形式对CPIC“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对“十二五”期间CPIC技术创新工作战略进行了前瞻性分析。集团总工程师凌晓东、集团副总工程师张华、于立龙、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廖晓君、集团化工研究院院长张宗凡,云天化股份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林、股份公司总工室主任杨光亮参加了调研。
上午9时,考核组成员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前往公司F06线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考察。在听取工作人员介绍的同时,对玻璃纤维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有了直观了解,并就产品分类和性能做了相关了解。
10:00,调研会议在CPIC大渡口区行政楼602会议室举行。
会上,CPIC研发中心主任曾庆文首先就公司“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他在讲话中提到,“十一五”是CPIC稳定发展,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五年。这五年里,CPIC关键核心技术得到不断提升,优势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得到加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5年的时间,新增6条生产线,人均产量提升到了80吨/年,公司总产能达到50万吨,跃居全球第3位,并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级细纱(圆满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工程塑料用短切纱(被评为中国工业大奖的表彰奖)、风电叶片用纱生产商。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创新激励体系,并建立了“合理化建议”、“QC小组”、“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等不同层次的奖励制度,较好地调动了员工的积级性,及时推出了市场急需的产品。在谈到CPIC“十二五”的研发规划时,他指出,中国玻璃纤维产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50%,全球的生产重心已转向中国,CPIC作为国内玻璃纤维生产的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更接近国际上的大企业,与此同时,国内其它厂家与我们公司的竞争实力也更加接近。换言之,CPIC的生存空间已受到很大的挤压;向前,可模仿、借鉴的中高端产品减少,向后,可退让的后路减少,现有的产品结构优势只能是相对的,必须尽快完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同时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提高自我调节和抗风险的能力,并在适当时候进入一些新型产业,为进入战略性的新型产业做好准备。为适应公司向大型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将从人才队伍建设、试验手段、分析检测设备和研发体制方面逐渐完善和提升。建议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通过共建实验室,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基础研发能力。
听取汇报之余,与会人员还就CPIC技术创新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对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了思考。汇报结束后,考核组给予了CPIC科技创新工作高度的肯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CPIC董事长吴明这样总结:“研发体系最核心的是人才。目前,CPIC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要明确发展战略,也希望集团、股份能够提供战略思想并给予技术支持”。
在谈到“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时,集团副总经理胡均这样说:“我觉得CPIC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近年来,CPIC的产品结构创新、磷化集团的原料结构创新工作都是可圈可点的,希望CPIC在“十二五”期间能将针对服务客户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流程优化作为工作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