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我来讲】看新质生产力的三条“新”路
分享:
时间:2024-06-25 浏览:317 投稿:党政工作部 文作者:党政工作部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党政工作部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2024年的春天,新质生产力贯穿“两会时间”成为高频热词。其实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就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原话这样说道:“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又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国企干部职工最关注的热点、焦点和盼点。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人类社会的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映照当下,而又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生产力。


结合这一内在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3年,我国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表现亮眼……坚持创新引领,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但同时我们也理性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原始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产学研融合生态尚未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不当竞争和地方保护,导致要素流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所在。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践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我们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三大优势条件:一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基础;二是规模巨大的人才总量,我国接受大学教育人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三是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要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我们还要走好三条“新”路,让理论变为实践、让理想照进现实。


第一条“新”路:扭住创新“牛鼻子”,实现新的突破。


“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科技的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创新正如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强大关键的力量。


今天的中国,到处是活跃的创新和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在国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在我们的家乡云南,多组元超高温铂基合金黏结层、太阳能电池用高性能银粉等新产品研制成功,颗粒物捕集催化剂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2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3%,云南“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工业新三样,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贡献率合计达45%;全省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094亿元,增加值增长36.7%,“光伏之都”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一项项数据所印证的,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我们只有牢牢扭住创新的“牛鼻子”,让“关键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新突破。


第二条“新”路:喜“新”不厌“旧”,统筹新的布局。


既然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那是不是就把传统产业一刀切?当然不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我们一边要喜“新”,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另一边也要不厌“旧”,不能忽视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传统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等举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自主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以合作创新驱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数字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耦合发展,助力传统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乘数效应,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开传统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画好“新”与“旧”的布局蓝图,才能把新质生产力的“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第三条“新”路:注入“源头活水”,激发新的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


注入“源头活水”,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要注重培育科技型人才。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能够驱动科技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要注重培育应用型人才。围绕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只有打造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才会有“源头活水”激活“一池春水”的生动局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生产力更好发展。你、我,我们,唯有识变、应变、求变,才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走得更稳、更好,共同创造一个生产力更加强劲、生产要素更加先进、生产结构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时代中国!(文字/吴茜 宣讲员/栾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