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一切 如其所是 ——《允许一切发生》读后感
分享:
时间:2024-12-18 浏览:95 投稿:生产运营中心 文作者:何永莉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我允许

物如此开始,如此发展,如此终结

因为我知道

一切来自因缘

发生皆是必然

若我质疑抑或否定

受伤害的只有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

每一种情绪,任其发展,任其消散

因为我知道

情绪只是生理的感知

本无好坏

若我抵触抑或抗拒受伤害的只有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

我本如此,如此行事,行我所行

因光我知道

外在只是自我的积淀

真正的我,智慧充盈

若我对此不再坚信

受伤害的只有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知道

我是为了当下的生命体验而来

在每一个当下,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完全地允许、充分地经历、彻底地体验、尽情地享受

静静地看着,只是看着

然后,允许一切发生

这是出自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的诗《我允许》,它让我们坚定的相信自己,勇敢淡然的接受,彻底地体验,尽情的享受所有的一切,允许一切发生,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然而世人很难活得随心随性 ,生活中的内耗,孩子教育的焦虑,工作的各种压力,人生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当读到李梦霁的《允许一切发生》时,让我恍然大悟,人生短短3万天,何必在乎那些条条框框,得失与否,生本是一种体验,而不是活着,我们要成为给自己雪中送炭的那个人。


书中作者坦诚了所有脆弱、纠结、不圆满——年少成名的红利与辛酸,锋芒太盛以致落难,面对爱情的摇摆和错付,原生家庭的对峙与羁绊,职业生涯的重创与重生……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懵懂的少女到年近而立,有偏执,有迷惘,有剧痛,与书页前的我产生共鸣,虽不及作者优秀,也不如她独立自由,但经历了人生大事的起起落落,人似乎会变得更豁达坦然,更容易想明白不是所有事情就非此不可,它也可以有更多种选择与结果,也许当初你坚定的,以为就是最好的选择,往往结果却最糟糕。


作者无论是裸辞去欧洲旅行,还是走上纯文学之路,抑或是在面对人生伴侣的抉择时,都没有考虑世俗的眼光和旁人的口舌,而是无比坚定的选择心之所属。她自然也会有困扰,只是她想要的从来都不是活在别人设定的框架之中,而是遵从内心牵引,无畏的追求自由。也只有自由的人生,才能令她写出的文字既凛冽又温柔,既清醒又温暖。以前看书总是匆匆略过,唯独读她的文字,能让我“细嚼慢咽”,也常常让我感到震撼,年岁中的成长令她多了一股劲儿,这股劲儿里暗含了勇气与自信,敏锐与通达,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仿佛楼群中的灯火,深夜中的远星,抚慰心灵,指引方向,令人充满力量。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还记得我家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我就陷入了无比焦虑的旋涡中,她的每一次测试我都希望是满分,以至于后来每一次测试,她都不敢告诉我,也会极力反对我检查她的书包,怕我发现她没得满分的“错误”,怕我责骂她,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她的成绩就像坐过山车,大起大落。甚至在她期末第一次得“学习进步奖”时,开心的让我拍照,而我忽略了她的请求,给旁边的同学拍了照,其实我看见了她眼里的失落与恐慌,但没理会,在当时的认知里,进步奖,有什么值得拍,现在想想真是过分与羞愧。后来整整过了一年我才意识到她焦虑了,却是我带给她的……


慢慢的我试着放手,不再纠结于她的成绩,不会认的字,没关系,以后大了自然就会,不会做的算术题,没关系,到六年级自然就会了,作文就像流水账,没关系,以后上初中自然就写好了。逐渐我也学会了鼓励她,理解她,尝试在她的认知里思考问题,也学会了允许她的一切“不完美”发生,让她成为她自己。


不经意间她“长大”了,知道回家第一件事是完成学习任务,也成了一个贴心小棉袄:当我在厨房被油溅得“鬼哭狼嚎”时,她会第一时间关切的跑来问“妈妈你怎么了?”还会用纸巾打湿水帮我敷在被烫的地方;当我摔倒,痛哭时,也会用尽全力将我扶起,小脸憋得通红,然后和我一起哭;当和我一起散步,见我多看了一眼橱窗里的衣服,她会边走边拉我说:“妈妈,我们一起进去逛逛吧!”。


你瞧!是她悄悄让我远离了焦虑,悄悄治愈了我的心!    


你看!人间如此生动,不必为不值得的人、事、物花费心血,也不必因任何污浊和不堪怀疑自己,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也不必试图获取完美而珍贵的东西,当你变得足够好,那些东西自然就奔你而来。尽情体验生活吧,体验惬意、愉悦、迷茫甚至痛楚——换来的,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