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铃响了
分享:
时间:2024-05-07 浏览:206 投稿:生产运营中心 文作者:陈林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陈林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初读余华先生的《第七天》,像是打开了温情与灰暗的死亡之门。


    书中围绕着杨飞死去后七天里的所见所闻展开叙述。杨飞在寻找父亲的途中来到一个美丽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如此讽刺又悲凉的名称,直击着我的内心。这些没有火化的白骨聚集在一起,没有利益纷争,没有恩怨纠葛,他们安静,祥和地生活在一起,只有在讲起生前的亲人才回燃气生命之火,诉说起自己的悲伤故事就像在讲一则与自己无关的事。


   


    在这本书中,生前的世界极尽讽刺了人物的不幸遭遇,反而死后的亡灵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两手空空四处游荡的亡灵,没有欲望也没有利益。但死亡后的世界并非是自由潇洒,无拘无束,这里似乎比现实世界还要无奈。无依无靠的灵魂最为可怜,死后没有火化,因此被分为三六九等,没钱买墓地,只能做一只孤魂野鬼,没及时火化的肉身,到了春天会腐烂,露出一块块白骨。世人常说“死是一种解脱”,可在本书中描写的是“死也死不起”的悲情灵魂,他们的死亡,是禁锢着灵魂的最后一道枷锁。


    可不进坟墓,也有自由。书中描写到:“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死无葬身之地。”在这里,他们肆意地活着,会为有谁买到了坟墓而送去衷心的祝愿。在这里,坟墓可有可无,自由才是最好。在尘世,活着可有可无,利益才是最重要。



    活着处处受限制,不得自由。死后不再追逐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墓地只不过是一个灵魂的作蚕自缚,它从灵魂的安息地变为了欲念的集合体而已。

    

    余华先生说,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


    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我想,亲情不单纯是简单的血缘关系,而是日复一日的相处。在这个荒诞的世界,充斥着不公与冷漠,但也不乏爱与温暖。我们要相信爱不会随着死亡而消逝,会如一把炬火点亮人间。

死亡是凉爽的黑夜,生命是闷热的白天。


    人的一生啊,经历时漫长,回忆时短暂,把握当下,勇敢地向身边的人表达爱,多一些善意,不要给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我想文字永远是有力量的,它迸发的永远不止于那一刻,而在每一次低落的时,再次向上发芽蔓延出新的力量。以往觉得文字的枯燥无味,直到长大后慢慢读懂了那些晦涩隐蔽。 当有了阅历的加持,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能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灵魂。每一本冗长的书都是作者一次又一次长久沉淀后而赋予的生命。每一本书都是一段与作者的旅途,当思想和灵魂与作者发生碰撞时,你会发现共鸣是件多幸福的事情。


    门铃响了......门铃又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