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童年时的一个上午,我坐在外婆家门口的木板凳上,望着天上飘浮的白云出神。忽然,屋内叮叮当当的响声惊回了我的神。我回望屋内,外婆正端着一盆装满绿油油叶子的瓷盆,手脚麻利地从中挑选出干净完整的叶子。
外婆的双手忙碌地交替着,翠绿色的粽叶仿佛沾着晨露的仙气,轻快地跳跃着,然后优雅地落下。在她娴熟的手法下,不一会儿,所有的叶子都经过精心筛选,只留下了最完美的部分。接着,外婆从里屋提出一篮晶莹剔透的已洗净的米,静静地站在桌边。她用双手巧妙地将又长又细的粽叶编织成旋转的漏斗状,左手紧紧地按住交接处,以防米粒外泄。然后,她轻轻抄起勺子,往漏斗状的粽叶中倒入两勺饱满的米。接着,她翻折粽叶的上半部分,巧妙地封住口,再用细绳子牢固地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犹如艺术品般的粽子诞生了,它翠绿的外衣上点缀着晶莹的水珠,仿佛是外婆心血和巧思的结晶。我静静地欣赏着,心中充满了赞叹和敬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外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外婆,今天怎么想起来包粽子了呀?”我好奇地问道。外婆微笑着回答:“我知道有些小孩子最喜欢吃粽子了,是不是呀?”我连忙调整表情,认真地点了点头:“嗯,是呀,屈原的纪念很重要,但不是我主动提出要吃粽子的。”外婆听了,笑意更浓,她半开玩笑地说:“呀,如果没人吃,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就不包了。”说完,她转身往屋里走去。
“别,别呀!”我急忙跑到外婆跟前央求。然而,当我走近时,却发现外婆已经将粽子放入锅中开始煮了。原来,她是在试探我呢。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空气中逐渐飘来一股清新的糯米香气。“该熟了,快来吃吧。”外婆一边说,一边从锅里往外捞粽子。转眼间,冒着热气的粽子已被外婆细心地剥去外衣,露出里面纯白无瑕的糯米。我咬了一口,热气瞬间充斥口腔,乡村里那种独特的自然风味让我陶醉其中,顿时觉得口齿生香。“外婆,以后每年我都要回来吃您包的粽子!”我由衷地说道。外婆听了,笑得更加舒心,仿佛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婆的身体日渐衰弱。每年的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都只能到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然而,这些粽子却无法比拟当年那地道、香醇的糯米香。
青苔覆盖的石阶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归来,老家上空曾经欢快的雀鸣如今已悄然消逝。然而,我深知,那份浓浓的亲情,以及那独特的糯米香,是永远不会过期、永远镌刻在心中的。它们穿越时空,将我们与过去的美好时光紧密相连,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