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飘忽而过。少年的棱角终被磨成柴米油盐、诗酒年华。他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矛盾,他的生命像流动的水,高低错落。灵魂分两半,一半发现美、记录美、懂得美;另一半凝视着丑陋,质问着权贵,悲悯着天下苍生。
白居易是流传诗篇最多的唐代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人称“诗魔”。他们就好像是唐代文坛的三原色,各有所长,缺一不可。白居易的诗明畅通俗,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体顺而肆,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
公元846年的初秋,74岁的白居易,头发斑白,眼昏耳聋,肺疾足疾交加,他抬起头看向窗外,一片混沌,却心如明镜,再回过头来想想,人生浮沉,诉尽离别,拥有再失去,得意也失落。说来真是人生似梦,恍惚不觉人已到风烛残年,知交好友元稹、刘禹锡相继离世,绝世长诗《长恨歌》已有40年,而名扬千古的《琵琶行》也是31年前的故事了。
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他自小聪慧,熟读诗书。几年后,家乡战乱,举家迁居宿州符离。邻家有女,名曰湘灵,青梅竹马,互生情愫,却因门第差异惨遭父母强烈反对,白母以门户为由,千方百计阻挠,甚至暗自给白居易安排了婚事,一气之下,他便离开了符离南下,既是求学,亦是逃避。
16岁,进京拜谒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三字,便笑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随后又看了他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大为惊人。从此白居易声名大振,他偶尔还会给乡下的湘灵写诗,名曰《长相思》,“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公元803年,31岁,白居易考中进士,随后,回符离短住,再次请求母亲准许二人婚事,依然遭拒,门户之隔,犹如高墙,不可逾越。公元804年,与湘灵永别,自此缘断,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重离别,这段相爱不得的经历也成了他日后写作《长恨歌》的一个原因。也在此时,结识了影响彼此余生的元稹,此后频繁诗信往来,谈论时政,并写下了《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诗句。
34岁的时候,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陕西仙游寺,三人聊起唐玄宗和杨贵妃旧事有感而发。于是由白居易作诗,陈鸿作传,约定三日为限。白居易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走入其中,执笔人变剧中人,化身唐明皇,苦恋逝水,独葬荒川,而那彼岸的杨贵妃身影中隐约闪现出当年溪边少女湘灵的模样,他们重合在一起,化作了长恨相思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公元808年,白居易官授左拾遗。初登官场,壮年凌云,充满斗志。在野他拉着元稹一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朝他频繁上书,针砭时弊,报答君恩。但不料几年来事与愿违,树敌无数,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他上书进谏严惩凶手,结果被认为有越职之嫌;随后被人诽谤,说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亡,他却写赏花诗、新井诗这样的文章,有违礼教。就这样,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九江这段时间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从兼济天下的白居易,逐渐变为独善其身的白乐天,这也是他高低错落人生中的第二重离别。第二年,浔阳江头送客,偶遇年老色衰的琵琶女,积累的种种情绪开始爆发,于是写下了《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千古名句。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勾心斗角,他已尝尽。人生自此分界,前半生凌云壮志,青年心怀天下;后半生蜗居一隅,老翁独善其身。他开始和被贬通州的元稹频繁往来书信,唱和赋诗,两个失意之人,互诉苦血,几年之间累计近80首诗作,史称“通江唱和”。也是在这个时候,白居易写下了《与元九书》,尽情倾泻自己的平生抱负。
随后几年,他辗转苏杭一带,公元826年,54岁的白居易在扬州遇到了调任北上的刘禹锡。此时的刘禹锡常年被贬在外,生死之交柳宗元死别,又经历了丧母之痛,人生低谷颓唐,两人同岁,经历相似,一见如故。几杯酒过,肝肠诉尽,刘禹锡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为共勉。但是接下来的人生始料不及,又命中注定。紧接着不过五年的时间,他的好友元稹暴病而亡,他为其写下墓志铭,所得润笔费尽数布施于洛阳香山。
九年后,68岁的白居易大病初愈,梦见元稹又痛从心起,写下了那首《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知交好友都先他而去,人生迟暮,风烛残年,疾病交加,偶来夜深,忽梦少年事,他想起了这一生中遇到的诸多面孔、诸多名字。往日欢乐不在,四下知交尽丧。他取字乐天,一辈子所求所念,不过如此,但回头看来只觉悲喜交加。
在后来的三十多年生命里,那个曾经持剑屠龙的少年收了锋芒,隐去棱角,万丈豪情也逐渐熄灭,独善其身为处世法则,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公元846年初秋,那一天风起天高,鸡鸣深巷,世事烟火缭绕,流云仿佛长挂人间。也就是在这一天,白居易在洛阳平静离世,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