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而我的故乡威信县便拥有着这样的红色文化摇篮--扎西会议。“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境内连续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者有周恩来、毛泽东、博古、王稼祥、朱德、陈云、刘少奇、邓发、凯丰等。”扎西会议在红军长征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最后完成,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的领导地位。
红色扎西 令我骄傲的故乡
扎西是令我骄傲的故乡,红色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前进。当然,对于高中以前的我来说是没有这种历史性的眼光的。在我狭隘的认知里这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县城,坐落于滇东北、川东南与黔西北交界处。它没有大城市的霓虹闪烁与车水马龙,这里更像是云贵川三省结合的产物,人们过着慢节奏的生活,讲着偏川味的方言,传承了三省的风俗习惯,威信的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至于很多外来的客人也有了把它乡做故乡的打算。我对它的肃然起敬之情还是由一次偶然游览红军烈士陵园而引发的。
图1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
青山巍巍埋忠骨,长天浩浩忆英魂。从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向北沿台阶而上,上面矗立着一块石碑,赫然醒目的几个大字令我为之一颤--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一圈便是烈士陵园,有无数块方方正正的小石碑上面刻着红军烈士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让我触目惊心,我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党和国家英勇就义的场景,当时他们也许是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年轻小伙子,有的可能已经为人父母。但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热血的青春为长征胜利保留了最后的火种。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传承的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它象征着红军长征的精神,象征着为民族英勇就义的精神,象征着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始终鼓舞鞭策着我们前进。
胜利起点 革命胜利的开端
初识长征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在老师的教导下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知半解。但并不理解红军在途中吃草皮、啃树根是何等的伟大毅力,也不明白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怎样的革命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后才对这段往事才有了清晰的轮廓。“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扎西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被迫转战滇黔结集扎西的过程中召开的几次会议的统称。” 对我的家乡而言,扎西会议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于民族和国家来说,扎西会议是革命胜利的开端。
一个国家的进步,承载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年的力量。虽说红军长征是在不得已的历史背景下而进行的,但是它使人民脱离水深火热的生活,给各个地方的解放带去了希望。在长征途中不断建立革命根据和弘扬红色文化,地给当地人留下了可被传承的精神文化,而正是这种红色文化,使后来的一代代青年有了对先辈烈士的敬仰,对革命精神的推崇,对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渴望。扎西会议不仅仅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开端,同时也为后人铺平了道路,在精神层面对我们做出了引领。使得我们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和信念。
图2 扎西会议旧址
我的故乡秉承了一份红色文化,而我也将带着使命感把它推向外界。弘扬革命文化,讲好扎西故事,我辈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