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分享:
时间:2021-06-22 浏览:486 投稿: 文作者:生产管理部 卢艳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生产管理部 卢艳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推动党史教育深入开展,近日,单位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前往重庆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参观列荣臻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红岩精神。

 

    6月5日,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心情,踏上了前往重庆的红色之旅。清晨的阳光格外耀眼,却又像极了胜利的曙光在向我们招手。大巴上同志们七嘴八舌的谈论让我的思绪不经提前来到了渣滓洞,白公馆……和江姐、小萝卜头会面交谈。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渣滓洞。

 

    渣滓洞原为一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军统逼死矿主,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将白公馆的政治犯全部迁于此关押。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为了瓦解革命者的思想斗志,渣滓洞内院墙上到处是各种引诱的标语 “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外院墙上也有国民党特务为巴结长官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

 

    在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下,大量史料、旧照、老物件反射的旧时光里,大家置身在“革命历史”中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直面革命先烈们的奋勇斗争,在当年的战火纷飞中感受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如今的渣滓洞虽然根据幸存者回忆尽量还原修复当时监狱情景,但我仍然无法想象18间区区几平方米的房间如何容纳300多名革命先烈被关押生活的情景。吃的是“三多饭”,做的是“老虎凳”,睡的是“地板床”。革命先烈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在酷刑镣铐的摧残下,在非人生活的折磨下,仍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让我不得不为之倾服。

 

    前有无数革命烈士的默默奉献,才换来如今安稳舒适的生活。在这些革命旧址中,同志们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少年正当时,未来诚可期,让我们以实际行动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