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傍晚,我和同事阿彪来到江边茶园,坐在银色的栏栅边,看着金沙江奔流的浪花,品着浓浓的绿茶,随心所欲地闲聊起来。
聊到工作的时候,我向阿彪提了一个问题:“嗨,你说咱们的一号机能不能改一改?”他不解地问道:“你指的是开不起高转速吗?好好的,怎么想起要改呢?”我点了点头说:“这事我已经想了很久了。”
望着阿彪惊讶中略显期待的眼神,我端起茶杯,吹拂开面上晃悠悠的茶叶,呷了一口:“咱们才安装的新设备一直无法高转速运行,平均线速度只有260米/分钟左右,还频繁断丝。按照这个转速只开1#拉丝机,产能无法满足需求。但是如果1#、2#拉丝机同时生产,2#卷绕质量较差,不但增加了大家伙儿劳动强度不说,还增加了废品率。”
“你说的是这个理,可如何改进呢?如果技改措施不妥当,造成原有产能下降,这样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茶叶逐渐舒展开来,展现出它们婀娜的身姿,阿彪紧紧的盯着茶杯,像是在问我,又像在自言自语。
我说:“问题就在这儿,难道就不能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吗?”他随着杯中蒸腾而上的热汽缓缓的抬起头来,望了我好一会儿,摇了摇头,又低下头去,轻轻的捧起茶杯,眼神投向奔涌东去的金沙江水,细细地啜饮起来。
阿彪当了十多年的扁丝工段班组长,是厂里面的技术能手,对拉丝生产工艺非常熟悉。他觉着不行,我想这事可能真的难办了。不过,我还是坚持说:“我们都回去再想一想,下次喝茶的时候再讨论一下。”他很爽快答应了。
再一次来到江边茶园,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下午,还是坐在银色栏栅边,要了一杯浓浓的绿茶。一开口我就问阿彪:“上次跟你说的事有点儿想法没有?”他笑了笑说:“你还真的想改呀!”我说:“是啊!如果有办法提高1#拉丝机的运行速度,不仅产能保证圆织工段的需求,消耗也能降低,当然值得改呀!”他看我有些固执,迟疑了片刻才说:“我们维持现在这个转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设备技术上来说这也是拉丝的质量一直保持很好原因。如果真的要改,可以试试这种办法看是否可行,那就是冷水槽增加一根进水。在不影响现有装置运行的情况下,在膜片导向辊上方增加一根进水管加以冷却。这样有可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产能。”
说着说着,他的语速也越来越快:“我们可以现在一边生产一边摸索随时进行实验,如果效果能够达到要求,丝线的质量没有下降的话,那就说明可以改;如果不行就只有慢慢再想其它办法,你看这样是不是可行?”
“太好了!”我有一点激动,手中的茶水也变得激荡起来,茶叶也开始上下翻飞,带出来的茶水从杯口流下,我却浑然不觉地说:“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嘛!”
那天下午,我们寻着这个思路聊了很多很多,直到太阳下山。
几周以后,通过对设备逐步优化改进,1#拉丝机生产线速度提高至300米/分钟以上,经纬线的质量符合质检要求,现有产能比原有产能提高到15%以上。目前仅1#机组就能满足圆织工段生产需求。
在初秋的一天傍晚,我再次约上阿彪一起到江边茶园,还是在银色的栏栅边,每人又叫上一杯浓浓的绿茶。我看了又看阿彪,又向他抛出了一个新问题。他听完以后依然是摇了摇头,然后用手指了指我,会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