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水富四百多公里的会泽念湖,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一汪碧绿的湖水醉人心灵,一片美丽的田园,养人眼球,七彩的土地,优雅的黑颈鹤,湛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念湖,原名为跃进水库,“跃进”,一听就知道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何又称之为念湖,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思念一个人;有人说是源自黑颈鹤对爱的忠贞,因为黑颈鹤生死相依、忠贞相守、相濡以沫;还有一个说法,十几年前,单位一位喜欢摄影而家就在会泽的职工,回家度假的时候拎着相机转悠到这里,无意间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地方,拍了很多片片回来之后,便对那儿念念不忘,不知原名为“跃进”的职工,便将此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念湖。虽然我更相信“念湖”一名来自于自己的同事,但也不反对前两种既浪漫又诗意的说法,总之,“念湖”之名现在在云南是众所皆知,全国的摄影爱好者也经常光顾这里。
十几年来,闻名而去念湖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摄影爱好者对此乐此不疲,一次又一次在念湖不同的季节将念湖的美景以及黑颈鹤的千姿百态摄入镜头之下,而我,也是第三次去念湖了。
念湖的所在地名曰大桥乡,因为念湖美丽的名气,取而代之大桥乡这个行政名。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到念湖,她总会给你一个惊喜,我尤其喜爱念湖的蓝色。
念湖的一天是从蓝色开始。拍摄日出,照例是要早起,摸黑上山,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支好脚架,放上相机,等待美丽的出现。天上挂着几颗残星,大地笼罩着灰色的轻纱。万籁俱寂,山脚下的念湖,栖息在小岛上的鹤鸣此起彼伏,天空就在这静谧中渐渐出现了亮光,先是奶白色,而后慢慢地就成了淡蓝色,当淡蓝色成为磁蓝色的弯弯的一条线的时候,她竟然托起了一道橘红色的亮光,那是太阳就要出来的光芒,也因了这橘红色的光芒,磁蓝色变得更深的蓝,似宝石,如绸缎。当清冷的晨曦在蓝色中隐退,云朵脱去黑衣的时候,天空完全成为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在初升的太阳映衬下,更为明朗更为清澈,此时的天空说不清是红色的朝霞映衬了蓝色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天空使朝霞更为美丽……一群黑颈鹤鸣叫着,向着蓝色天空、美丽的朝霞飞去……念湖,开始了她美丽的一天。
念湖的傍晚也是蓝色的,夕阳西下,走过铁皮桥,迈上伸向念湖中间的乡村小道。夕阳的余晖洒在湖水上,水天一色,碧蓝如黛,晴朗的天空湛蓝如绸,一轮皓月紧跟着夕阳挂在树梢上,暮归的农人扛着农具,牵着牛儿,走在蓝色的田埂上,就连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也是蓝色的呢。念湖在这美丽的蓝色下渐渐进入暮色。沐浴着蓝色天空下,看眼前渐渐降临的夜幕,脑子里冒出这样的诗句:“青峰掩映密林间,淡蓝一抹染碧潭;理妆何须芙蓉粉,暮色秋树醉寒烟”。到了诗意般的念湖,不是诗人也会写诗了。
冬日暖阳下的村庄安宁而静谧,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阳光暖暖的,一群老妇人手上在飞针走线做刺绣,口中念叨着除外打工的孩子们;一群孩子在暖阳下的墙根做作业,有的怀中还抱着弟弟(妹妹),不时抬起头来望着村外的山峦,目光里是期盼的眼神;是在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亲了吧?是的,念湖也和其他很多农村一样,几乎见不到青壮年的男子,为了生计,他们都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去了,留下这些老人和孩子。
蓝蓝天空下的村道上,远远地、蹒跚地走来一位老奶奶,矮小的身材不足一米五,一双只有三寸的金莲般的小脚上着一双漂亮的绣花鞋,背着的一大捆柴火非常的不协调,将老奶奶的背压得更弯,一把镰刀长长的把横斜着抱在怀中,夕阳的余晖洒在老奶奶的身上,好一幅动人的画面,同伴们举起相机,对着老奶奶嘁哩喀喳……奶奶告诉我,已经八十岁多岁了,三个儿女都出门打工了,家里只剩下她自己一个人,天晴拾柴是为了阴天用,自己一个人做一个人吃,还好身体不错,无病无痛,言语中是无奈,望着远方的眼神满是思念…….我想接过她背上的柴火帮她背回家,奶奶摇头谢绝……看着奶奶迈着一双小脚渐渐远去的身影,喉咙里一阵哽,眼里却早已含上了泪花……
当我在村里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落日已下坡,余晖照耀中的墙根下,孩子们仍然在做作业,那位老奶奶也席地而坐在孩子们的旁边,布满沧桑的脸上满是疲惫,一双混浊的眼里满是期盼,无目的望着山外……
有人说,念湖是思念的泪水化成的,是的,念湖、念湖,思念之湖,不信,看看蓝色天空下老奶奶和那些孩子思念的眼神,听听蓝色湖边那些老妇人思念的话语,假若思念是有色彩的,那么,念湖边的思念肯定是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