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到老山去一直是许多人长久以来的愿望!因为老山,这个神圣的名字曾经是一代人心中的丰碑。
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我军打响了对越自卫还击战,至3月5日撤军,只用了17天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广西方向,突入敌纵深20~40公里,攻占高平和凉山及河广茶灵等,灭越共2个师、3个团和9个营等,共计4千余人。云南方向,突入敌纵深40多公里,攻占老街、柑糖及孟康、沙巴、坝沙、保胜等地,灭越共16000余人。我军撤军之后,中越边境出现了一段暂时的安定。
可越南历史以来都是一个极无任何信义、廉耻和道德的国家。撤军之后,越共继续在我边境挑衅,于是就有了1981年的法卡山、扣林山战役和1984年的老山、者阴山战役。
1983年12月5日,原昆明军区第14集团军第40步兵师受领作战任务。主要任务:收复被越军侵占的我老山地区,形成有利于我方的边境态势,攻击并占领老山主峰。
第14集团军第40步兵师经过短暂的准备后,于1984年2月16日夜采取昼伏夜进的方式摩托化开进,2月20凌晨一时到达麻栗坡县城西南50公里的南温河一带,集结完毕,转入临战训练。
第14集团军为了确保夺回老山的绝对把握,对40师又加强了炮兵第4师、14军炮兵团、41师炮兵团、步兵第122团、昆明军区通信团、军区工兵第7团、汽车第22团、军区敌后侦察大队、42师侦察大队和麻栗坡县民兵团。同时,原昆明军区为了在战略上麻痹越军,采取隐真示假的手段,调动了500部各种型号电台,并配以少量佯动部队,造成我企图向越南横连山省进攻的假象,成功迫使越军调动其主力316A师、311师向西移动,以加强其西线防御。
越军316A师是1951年为抗法战争需要,由中国援助装备,组建越共的第5个主力步兵师,后在抗美战争中因功勋卓著,分成316A师316B师。316A师是越共的“王牌师”,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就被我方扬得志吃掉,后又聚集残兵败将重新组建。
40师在临战训练期间,参战各部队针对老山战区的地理特点和越军防御特点,组织部队熟悉地形、强化训练、研究战法、模拟演练,并对作战武器和器材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至1984年4月25日止,我军完成了进攻老山的一切准备。
1984年4月28日,我军发起老山战役,只用了3天便把军旗插在老山主峰。
此次老山作战,第40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共歼敌7100余人。老山战役是79年对越自卫还击之后打的最大的战役,也是对越自卫还击之后最惨烈的战役。
老山之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的最后一场陆上战役,中越边境上的老山因此英名远播,名震中外。
老山,地处云南省麻栗坡县东南部,与越南接壤,位于中越边境第二段12号国界碑之间中方一侧,天保口岸东北部。主峰海拔1422米,面积约8平方公里,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国云南省的咽喉要道。此处群山相连,突兀而起,居高临下,是重要的军事要地。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后,穷兵黩武的越南当局趁我自卫还击部队后撤之机,占领了我国陆地边界所有骑线点上的有利地势,包括中国境内的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和者阴山。这些制高点被占领后,敌军越过边境到我方境内构筑工事,埋设地雷,安插竹签,并向我方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许多边境军民。1979年至1984年这5年间,越军向我境内发射各种炮弹4万多发。边境群众有家不能归,有地不能种,学校不能上课,万亩橡胶园、茶园不能收割,群众纷纷撤离或躲进山洞,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为打击越军的挑衅活动,保卫祖国边境安全和维护国家尊严,中国边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于1984年4月28日至5月15日,收复了老山地区全部领土。收复老山战斗是一场艰难的山岳丛林战。不仅因为老山山高坡陡、森林密布、草棘丛生,而且越军自1979年以来就在主峰上精心构筑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工事,战壕、暗堡和坑道纵横、地雷密布,形成了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体系。但是,在我英勇顽强的人民解放军面前,没有摧不毁的阵地,没有攻克不了的艰难险阻,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踏着血迹继续往上冲,有的多处负伤,手脚打断炸断也不下火线,肠子打出来用手捂着继续战斗;经过雷区时,怕贻误战机,就用身体去滚炸地雷,为战友开辟道路;有的身负重伤不下火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他们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曾激励我们一代人成长的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
老山之战,对今后长达十年之久的中越战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收复老山之后,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成都军区等都分别在老山战场轮战。
想当年,老山战场的风吹草动都紧紧连着中南海的心,胡耀邦总书记“国威军威看西南”的题词表达着党中央对前线将士的殷切期待和鼓励,每天的报纸和电波无时不关注着前线的一举一动,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有对前线将士的问候和祝福……
想当年,老山英雄红遍神州,一波又一波老山英模报告团让亿万民众热血奔流,老山军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精神响彻全国,称赞老山军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呼喊此起彼伏,“血染的风采”唱遍全国……
硝烟散尽,祖国安宁,可谁还记得今天的和平是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谁还知晓当年的英雄姓名?谁还记得为了和平牺牲在中越战争中那几千名年轻的生命?……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完英烈后,我们驱车前往42公里处的麻栗坡县天保口岸所在地--船头。只是因为这个地方还有我的另一个学报务的战友,就是1991年和我一起在文山报训队集训无线电报务8个月之久的另一个战友,名字叫岑老兵。说实话,昨天葛老兵和向排长得知我要去老山主峰看看时,说起离老山很近的船头乡还有一个和我同在一个连队的老兵,现在在船头那边做边贸生意,混的还不错,让我到了船头联系他,可我几乎想不起来他是哪位了,但是我们到了船头,通了电话,他在街上一站,我的回忆就打开了,没错就是他,岑虎!1990年12月份的贵州兵,23年不见,脸貌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头发已经花白,身体也明显的发福了,站在街上,你能够确认他当过兵吗?
岑老兵话不多,但为人耿直又实在,颇带有点袍哥人家的江湖习气,谈起这么多年的经历,感慨万千,他说他在1992年3月报务集训结束后就回到麻栗坡守备二团通信连,一直从事的都是通信修理工作,经常跑边境各个连队维修电器,一直在部队干了5年,连长都不同意他退伍,后来他就滋火了,特意找了两颗手榴弹绑在一起从窗口丢进连长的寝室,说不让他退伍他就拉引线,大家同归于尽,连长可吓坏了,立马同意他退伍。退伍后他回到原籍贵州兴义市,上了两年班,觉得无聊没有意思,就又回到麻栗坡来发展,什么活路都做过,搬砖和水泥的小工干过,建筑包工头也搞过,维修过电器,做过各种小本生意等等,吃了很多苦头终于发展到现在,注册成立了一家边贸公司,专门和越南人做进出口生意,效益还不错。岑老兵对如今生活的看法比较现实,大概的意思是说,在边境这么多年,什么大事小事没有见过,得过且过吧,不要去想太多明天的事儿,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当过兵毕竟还活着,那些在烈士陵园躺着的战友们,他们享受了什么呢?今天还活着,就要好好享受人生,不珍惜生命的话,哪天你走了,老婆也变成别人的了,娃儿也被别人打,房子财产也成了别人的。岑老兵说出这番话来,我们分析可能和他这么多年来的辛苦打拼有关系,我们又能够说什么呢,不能说他错,但也不能说他正确,有一点歪理在里面,但又何必争论呢?只能说呵呵了。
午饭后,岑老兵说天保到老山主峰的路有40多公里,路不太好走,都是在大山的盘山公路中穿梭,路面狭窄又多弯,他在这儿这么多年了,非常熟悉地形,愿亲自开车带路带我们到老山主峰上转转看看。
汽车在大山的弯道上连续行驶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老山的脚下,现在老山脚下还有一个连队在驻守,而派在主峰上值守的只有一个排了,现在的老山依然是军事禁区,上老山的路上随时可以见到军车和极负责任的士兵,但战争已经属于过去式了,毕竟这里还是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嘛,应该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才对,守备的哨兵把我们的身份证、汽车牌照号码认真做了登记,这才放我们上山。
老山主峰我军驻地大门
经过岗哨的盘问登记后,我们的自驾车又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路,蜿蜒5公里驶向老山主峰。车窗外,道路旁满是当年遗留下来的战争痕迹,最为醒目的是路旁不断出现的雷区警示碑。一座座石碑上,描绘着大大的黑色骷髅架,下端是“雷区,禁止入内”的警示语,警示碑后面的草丛、灌木和茂密的丛林,令人顿生阴森恐怖之感。而这样的警示碑,在老山附近比比皆是,愈接近老山主峰愈是密集。
尽管中越边界早已停止了枪炮声,两国边民恢复了以前的友好和热闹,但是有些东西却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边境上漫山遍野的地雷。据了解,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中越双方在边境为了阻止对方进攻,在阵地前沿都埋设了宽正面、大纵深的防步兵雷场。在雷场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压发雷,另一种是绊发雷,这两种地雷体积都不大,最大的像馒头,一般都像核桃、李子,草绿色,布雷时间一长,和山里的野果子一模一样,极难辨认。其他的还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松发雷、跳雷、诡计雷等至少数十种雷。整个老山战区地雷不计其数,越军埋、我军埋、边防守备部队埋、轮战部队埋,地雷种类多种多样。如此一来,敌对双方埋设的地雷,形成了庞大的雷场。由于埋雷时间长,地形变化大,没有人能够说清这些雷场埋设了多少种地雷,更无法说清埋设地雷的数量。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军队虽进行过几次大的排雷行动,但仍然不时有地雷伤人、炸死牲畜的事发生,到目前,老山主峰周围还到处是这样的雷场。
历时多年的老山之战,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战争遗迹,雷区仅是其中之一。
老山海拔1442米,山上长着原始森林,山高坡陡,野兽出没,以大、陡、深、险而著称,生活在这里的瑶族同胞习惯地叫它大老山。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老山的主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整的广场,广场原来是山峰,在老山战役中被炮火炸低了两米多,后来又推平才形成的,31年前被烧焦的土地上现在已经长出了茂密的森林。
今天的老山主峰仍属军事要地,但也是游览胜地,营区、雷区、沙盘、烽火台,堑壕、掩体、猫耳洞、雕塑、迷彩、瞭望塔,一系列战地元素,构成老山主峰独有的文化景观,渲染出浓郁的战地文化。
曾经硝烟弥漫的地方,如今花繁叶茂。如果把老山主峰作为旅游景区来看,这个景区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主峰广场和主峰阵地。从老山主峰广场至主峰碑依次有将军林、张大权烈士雕像、战士迷彩营房、老山作战陈列室、首长题词陈列室、主峰碑、瞭望亭、烽火台、中越边境界碑。而俯拾皆是的战地元素,使老山这个景区有着与众不同的战场特色。
主峰广场正面,赫然耸立着的“老山军魂”雕像,以英雄张大权为原型塑造,头戴钢盔紧握钢枪、坚毅的目光直视前方,是所有老山作战英雄的代表,当时作为主攻团的118团,在攻打老山前夕,就连夜在山林里奔袭了9个小时,潜伏到距敌前沿阵地五、六百米的地方,张大权所在的连队是尖刀连,几乎潜伏到了越军的鼻子底下,在夺取老山主峰至高点时,遭到了敌人强大火力的阻击,部队伤亡太大,这时已经三次负伤身为副连长的张大权把打出来的肠子盘起来用手捂着,指挥着剩下的20多名战士向至高点继续强攻,张大权是第一个攻上老山主峰的干部。
主峰广场北侧,有一片将军林,是供前来老山视察的将军植树纪念的场所。用一块状若中国版图的原石,刻上“将军林”三个大字,这就是将军林的标志。由于登临老山视察、植树的将军众多,将军林已满种苍松,甚至已蔓延到迷彩色的营房后方。据岑老兵介绍,将军林已先后有150余位将军亲手种下了苍松。
陈列室的沙盘、墙壁上记录有老山作战的现场照片,无不在默默地诉说着那场惨烈的战斗,令人热血澎湃。广场东侧矗立的“老山文化经典歌曲石林”,《我爱老山兰》、《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当年流传甚广、耳熟能详、唱响一个时代的军旅歌曲,分别被镌刻在一块块原石上。
而歌林旁供游人休憩的简易长廊内,水泥制成的桌凳也被做成弹药箱和树根状,并刷上军绿色,石桌上为人们提供的烟灰缸,也是40火箭弹防潮筒盖子,而垃圾箱干脆就是由弹药箱改造而来。如果再铺开一幅地图指点战场,俨然置身于战时指挥所,心中不由升起一股壮怀激烈的情愫。
战场遗迹较为集中的,是从陈列室通向主峰的通道。长长的通道被布置成坑道和堑壕,壕壁密集分布了一个个猫耳洞和单兵作战掩体,猫耳洞口的一副副对联,真切地反映着老山将士“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情怀。洞中放置着的电话机、弹药箱等,似乎在默默地讲述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当年的作战坑道经过了重新的修缮,由于当地潮湿的天气,现在布满了苔藓,从纪念馆到主峰共有223级台阶,则象征着收复老山战斗牺牲的223名烈士,一级台阶便是一位烈士的化身。
坑道中各种工事及掩体。
老山阵地上所有重要部位都经过了重新修理,成为永久性的军事设施,基本上真实地保存了那场战争的残局模样:蛛网般纵横交错的战壕,坍塌的暗地堡和星罗棋布的士兵掩体。
老山作为名震中外的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主战场,中央领导、解放军首长等亲临视察,主峰制高点矗立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于1987年视察老山时的题词“老山精神万岁”汉白玉纪念碑,高1.984米,宽0.428米,寓意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纪念碑呈三把宝剑形状刺向苍穹,既代表人民军队陆海空三军,亦代表“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老山精神”。
离老山主峰制高点下面20米左右就是中越双方共同立的254界碑。在这儿,你分分秒秒钟都可以进出国哦。
我们登上老山主峰顶部的瞭望塔,向左前方眺望,就是老山战区之一的八里河东山。八里河东山与老山之间隔着盘龙河,已经开放的国家级天保口岸就处于河谷之中。当年被战火烧焦的原始灌木丛,如今已重新生长成丛林,密密匝匝的树林、竹林和奇花异草,把老山装扮得分外妖娆。放眼远望,北坡是中国广袤的群山,层层梯田拾级而上、村村寨寨点缀其中;而属越南的南坡也郁郁葱葱,一片田园美景。如果你不是亲眼看见这些遍布主峰的堑壕、掩体和坑道,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样的美景与战争联系起来。
瞭望台下面便是越南的国土。
岑老兵说,占据老山,向北可通视中国境内25公里的广大地区,向南可俯瞰越南老寨、清水等地区,向东可封锁中国麻栗坡县至越南河江省的主要通道和口岸,向西可监视12号界桩以西至扣林山等军事要点,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往中国云南省的咽喉。雄踞中越边境的老山,因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远方的山就是越南河江省的大青山。
岑老兵告诉我们,据说就在主峰中间这块水泥地下,当年我军攻上山时这底下有3个越南的女通信兵,誓死不投降,后来被我军用手榴弹轰掉,此处就坍塌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儿每年都要坍塌一次,刚修好不久就会塌陷。而后来当时我军坚守在此,越军挖地道挖到了老山的半山腰中间,堆满了炸药,准备把主峰端掉,后来被我军发现粉碎了这个阴谋。呵呵,也不知是真是假?
在老山的主峰还修建了一座烽火台,在电子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座烽火台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的国家并不安宁,请记住那些堡垒和那些静默的灵魂。
我军边防战士的雄心。
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
国境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到两边的红线了吗?左右的红线距离之内为越南国土。这样的区域在老山主峰还不止一处。
凭吊访客不断。驻守老山主峰的部队有一本记录册,由值班员将每天前来瞻仰、祭奠、游览的人数等信息记录下来。这天登临老山主峰的,加上我们一行人已超过200人。“天天都有人来,少时200人,多时上千人。”驻守老山主峰的隔壁老王排长如此说。
硝烟虽已远去,到老山主峰的游人依然每天不断。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或探寻当年战争的惨烈,或满足对战地的好奇。更多的是曾经参加过那场战役或者在这儿服过现役的退役军人,他们结伴而来,缅怀当年的壮怀激烈,祭奠长眠的战友。当然我们也是带着家属、儿女特意来的,也让家属孩子补上这一课,接受下革命教育。
在此次来老山之前,我也查了一些资料,有些也比较困惑,比如网上一些“老山割让给越南”的帖子、“老山归属越南”的谣言一直在流传。
老山主峰,根据清朝时法国与中国确定的中越边境走向,分属中越两国。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后,越军占领了全部峰顶,居高临下,以枪炮袭扰我境内村庄农场。1984年,我军奉命反击收复,随后越军反扑,我军转入防御作战。双方在此展开了长期的惨烈战斗,举世瞩目。中越关系正常化后,2008年12月28日至31日,中越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团长会晤在河内举行。双方就解决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全部剩余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一致,并发表共同声明。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中越双方如期完成了陆地边界全线勘界立碑工作。双方按照从前的边境线再次平分峰顶,老山主峰制高点系中国领土,我方紧贴国土边境线修建了永久性工事,而越军则撤出这一地区,退驻二线。
今天,2015年7月28日,我有幸和战友们来到老山,见到我们的边防军依然坚守在老山主峰,老山主峰仍归属我们所有!现在的老山,你只能看到我军战士的英姿!所有的谣言不攻自破!站在老山主峰上让人感慨万千,躺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英烈们,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对逝去的生命所永恒的思念,烈士的鲜血和勇士们的功勋是矗立在心头万古不变的丰碑!静静地站立在老山之巅,我的心潮没有澎湃,却只有沉重、沉重……
老山曾是我们少年时向往的地方,又是我们曾经服现役的第二故乡,虽然以前从来没有来过主峰,但我们服现役时都同属老山战区,老山,它其实早已在我们青春的心房中,立成一座不朽的丰碑了。这些年来,这儿早已被人遗忘,和老山一起被遗忘的,还有很多历史,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所付出的牺牲。但是我们真的不能忘记,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寂寞地躺在烈士陵园里的年轻的生命,国家越是强盛,越应该懂得牢记和怀念。
耳畔不禁回响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战斗英雄史光柱曾唱响全国的《小草》旋律: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