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滇剧我知道得很少。“文革”之前到昆明,那时候仅仅知道滇剧与老家重庆的川剧是同属汉族的地方剧种而已。还未一睹芳颜,“文革”来了。浩劫之中,滇剧遭受到灭顶之灾。我们这代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滇剧这株艺术奇葩。可那时候自己又在远离昆明的地州小城工作,没有接触滇剧的机会。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退休后定居昆明才有了亲近滇剧的机会。
我看滇剧或许是要找回一断青春年少的回忆吧。曾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中期, 当年的我们只有十七、十八年纪,从云南艺术剧院看完演出后,已是深夜,哪里还有公交车呢,只有天上的星星眨巴着眼睛俯视这群年轻人,雄赳赳气昂昂的跨步回到西山区马街的驻地。当时,同伴们相约有时候再去看滇剧。可是,我们的工作地点不固定说走就走就离开了昆明,再加上人所共知的运动,遂与滇剧远离了。二来,我在昆明生活的时候多了,时见年长的朋友说起滇剧就眉飞色舞,又激活了对滇剧的兴趣。
为探究滇剧的魅力我一脚就跨进了处于昆明市中心的西南大戏院。大厅里,陈列着许多照片,那一幅幅色彩艳丽剧照是滇剧年轻新秀们的佳作,那一幅幅色彩有点发黄的剧照却展示着滇剧曾经的辉煌。
细述起来,滇剧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秦腔之丝弦、汉调之襄阳、徽调之胡琴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在与云南本土的民间音乐、风土人情、方言语音的交流融合之中逐渐形成了流行于云南广大地区和川黔部分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它与许多戏曲相似,讲究唱念做打之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之五法,能够发挥雅俗共赏,古今同趣的教化作用。因此,在很长的一断时间里受到群众的喜爱,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据滇剧史料的记戴,在重九起义护国运动以及抗战时期,容易为民众接受的滇剧曾经发挥了动员、激励民众作用。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政权交替风雨飘摇的大势之下,滇剧也不可避免受到摧残。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和戏曲“三改”政策下,滇剧迎来了黄金时期。精品纷呈,名家辈出。多次出省上京献演,受到从普通群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欢迎。然而,那场革文化之命的运动一来,云岭大地的艺术之花又遭寒潮的窒息。
滇剧艺术再次绽放绚丽的花朵已是上个世界的八十年代了。我们而今欣赏到的滇剧是经历了涅槃锤炼之经典剧目。如《京娘》剧情之委婉曲折,《牛皋扯旨》之高亢激越,《失子惊风》人物情感之大起大落,《活捉王魁》之悲愤沧凉,《拷红》之幽默风趣《武松杀嫂》之令人扼腕长叹等等与其人物性格刻画的精妙,唱腔的声情并茂,音乐舞美的美伦美焕都展示了滇剧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迷人的魅力。难怪一代学人刘文典也深叹,滇剧是应该保护发展的国粹。
我是滇剧艺术的门外汉,是在一次次的欣赏中逐渐了解它、喜欢它。然而,在剧场里,中老年观众居多,年轻观众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对传统艺术的缺乏,造成了观众群体断裂是其一;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分流了观众是其二;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慢节奏多少拉远了都市人群的欣赏距离是其三;在典型化戏曲化的剧情中尽管也闪烁着人性的真善美,但也有一些许思想观念如忠君思想、如妇女的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也与现代人的理念有所抵捂。是否如此呢,一家之言,以供大家酙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誉为云岭“山茶花”的滇剧,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正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衷心祝福滇剧在继承与创新之中走进时代、贴近生活,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