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骑车到拉萨记(十五)
分享:
时间:2014-10-20 浏览:360 投稿:党委工作部 文作者:消防部 卿春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消防部 卿春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5月9日第15天行程:左贡(海拔3777)→42公里田妥镇(海拔3991)→64公里邦达(海拔4120)共计骑行106公里。

 

放张近期里程海拔攻略图

 

    今天的路程没有高山可以翻越,左贡到邦达是川藏路上难得的一段平整的路,全程没有大山陡坡!都是起伏路,公路一直沿着玉曲河蜿蜒延伸,柔美的玉曲河则在宽阔的谷地上、草原上律动着自己婀娜多姿的身影。本来这段路应该很休闲的,但是全天都在下雨,骑起来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我们07:30从左贡出发,下午18:30才到达邦达,106公里用了整整11个小时。

 

    《万水千山总是情》/汪明荃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冲着镜子做鬼脸;年老的时候,镜子算是扯平了。

 

 

    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被一种神秘的现象所惊奇,那就是满大街上到处都能看见的藏族蒙面妇女。当第一眼见到蒙着口罩的藏族女子对面走来时,我感到自己的呼吸都停止了。藏族女性为什么要戴头巾和口罩?我知道维吾尔族和回族女子她们出门要戴上面纱的原因,是因为她们作为穆斯林信徒,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中有妇女“要避开男人们邪恶眼睛”的教诲,所以她们要戴上面纱才出门的,当然,在今天天朝新社会下这些繁文缛节就没有必要了。

 

    但是藏族女性不一样,藏族全民信奉佛教,佛教里并没有要妇女戴面巾的要求,既然不是宗教的意思,那就是实际生活上的需要了。原来高原上风沙大,紫外线强,藏族女性最好的护肤手段就是戴头巾(或帽子)和口罩,试问世间那个女子不爱美?因此不管是你看到的318沿线各城镇乡村,还是你漫步在拉萨及其它西藏城市街头,随处可以看见戴着头巾(或帽子)和口罩的藏族妇女,大多数时候,你只能看见她们美丽的眼睛,好奇地注视着那些神秘的头巾和口罩,想象那面罩之后有着怎样美丽绝伦的脸庞,有着怎样平静或是委屈的灵魂,有着藏族女人怎样的美丽风情……
让藏族女人摘下头巾和口罩,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经常戴头巾和口罩 ,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所以轻易不会摘下来,除非……除非那个了……呵呵……你懂得……斌哥就有这个本事,看着哈……

 

    这是在左贡吃早点时斌哥非要和藏族服务员合影留念。眼睛漂亮不?漂亮!神秘不?神秘!啊,一颗躁动的心蠢蠢欲动……所谓英雄不问出路,流氓不看岁数!

 

我和九哥开尽了斌哥的玩笑,又吃饱喝足,上路!漫长的一天即将开始,咳咳,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们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今天的第一块路碑,K3592,靠!又是个下雨天,嗯,人生苦短,瘦腿别懒,出门就逢阴雨天,感觉自己萌萌哒……不对,感觉自己要抓狂。


 

出发不远,就与一条清澈的河流逆向而行,这条河就叫玉曲河。看到这条河,我愿意用美丽纯洁和干净来形容她……


《万泉河水清又清》: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打敌人。红区风光好,军民一家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民团结向前进。


玉曲河水清又清……左贡的双拥工作做的好不好呢?

 

玉曲河是怒江的一条支流,河的两岸不时有看起来比较肥沃的牧场、牛羊、青稞地、草垛、篱藩,以及劳作的藏民,构成一幅幅田园图画。

 
 

玉曲河在藏区就叫玉曲,曲就是河的意思。玉曲河是怒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附近的瓦合山南鹿,流经昌都的洛隆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以及林芝的察隅县,在察隅县瓦龙乡目巴村附近汇入怒江。流域面积9379平方公里,干流总长444.3米。


 

这条河干净透明,河的两岸景色迤逦。


 

公路边草甸内有很多架子,有的还吊有青稞――这就是传说中的青稞架,又叫男人架。据说藏族男人要是不听话的话,可能会被老婆吊到上面晒太阳的噢!


 

这条美丽纯洁而干净的玉曲河流淌在海拔3800米以上,就像一块绿色无瑕的翡翠带,嵌在这条峡谷里,由于玉曲河流淌的海拔变化不高,比较平缓,全程几乎看不发到大的上下坡,这和我们一路来看到的金沙江、澜沧江几条大落差的江河相比,玉曲河显得文弱得多。今天她像一个美丽文静的少女将伴随我们走过这一百多公里。


 

乌雅村,好难听的名字,貌似……喂,喂,闭上你的乌鸦嘴,你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藏民还是爱国的,一路走来,几乎家家户户房顶都悬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废话,他不挂咱的国旗,难道挂联合国国旗啊?


 

我路过这个土坯房小村庄时,阳光恰好穿破云层照射在这片山坳内,这几栋白色的建筑物瞬时成了一片金黄色,简直美呆了,高富帅!我赶快掏出手机准备照相,可是智能手机就有这个毛病,屏幕上稍微有一点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死机,待我好不容易调出相机模式拍照时,乌云已经把太阳遮的个严严实实,可惜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沿着玉曲河一路向西,风景不错,典型的河套风光。


 

河套是指河流转了一个大弯,在凸岸这边形成平原,三面都被河流包围(被河流套住),这种地形就叫河套。


 

盯着脚下的河水,只见它们哗哗前行,奔流不息,就这样不停地流啊奔啊,最终到了大海,由河水变成了海水,其势磅礴,其景壮观,成为人们向往、崇拜的最高境界。

 
 

影影绰绰的群山就像是一个睡意未消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随着雨水,小河变得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如果夏天雨大的话,小小的玉曲河可能会变成一条咆哮、湍急的大河。


 

生活把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得更远。


 

山在雨中显出青翠欲滴的可爱和清新。


 

今天路上的骑友还真不少。

 

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装傻这事,如果干的好,叫大智若愚。木讷这事,如果干的好,叫深沉。


 

别到处嚷嚷世界抛弃了你,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


 

此为列达村,很有藏族风情的一个村落。


 

关于明天的事,我们后天就知道了。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剑客,必有一强,三角恋,必有一伤。


 

玉曲河,在群山间盘绕纠曲、百转千回,静悄悄地流淌着,闪动着粼粼的水光,逶迤穿过谷地,蜿蜒向东流去,河水就好似闪动着明亮的眼波,凝视着这蓝天白云下的山野秀色。


 

天然牧场。


 

路边慢吞吞散步的牦牛!每只价值一万元以上哦!据说一户藏民家庭拥有牦牛数量,少的几十头,多的两百多头,是真正的土豪哦。


 

每一个牛逼的人生,都有一段2B的青春。


 

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龄!



说假话总会被人揭穿,戴假发总会被风揭穿。

 

草原消防队?看着好亲切。纳闷的是在这荒郊野岭、前不沾村后不挨店的,也没有高楼大厦神马的,扑救神马火灾呢?难道是草原上的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田间地里辛苦劳作的藏民,现代手扶拖拉机和原始的人挖马拉齐上阵。
笑话:一记者去农村采访,见一老人在田间忙活,忙问:大爷,现在生活怎么样啊?老人回答:好啊,过去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记者大喜,马上又问了一句:那现在呢?老人脱口而出:现在?现在如愿了!过上牛马的生活了!!!


 

炊烟袅袅……农谚道:“地化通,赶快耕”,说的是到了惊蛰节气(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耕地不能歇。高原的节气总是要晚内地半拍,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乡间田野,处处一片犁地的繁忙景象。你一渠田,我一亩地,农夫一手扶梨,一手拿马鞭,嘴里还不停吆喝着,驱赶着耕牛,手上掌握的是牛的命运,嘴里喊出的是自己的命运。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表看这是一幅农村美图,你知道犁地的辛苦么?农谚说得好:“先耕高亢,后耕淤洼;先耕白塘土,后耕淤泥头。”犁地学问多,同样是一门艺术,在田间翻起的一页页历史只是农民自己读得懂的生活而已。


 

路边的蒙古包,或者说叫毡房?


 

这个蒙古包根本不像牧民生活用的,倒像是搞得一个旅游景点,你看,还有乒乓球桌……


 

高原上的风这么大,乒乓球怕是要被吹到阿三家哦。


 

三个羞涩的藏族孩子,你看看,如果女孩子不围面巾口罩会是啥样?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


 

做那些让你开心的事,和总使你微笑的人共处,像呼吸般多笑,如生命般恒爱。


 

经过村落,要糖的孩子一串一串的跑来。

 

    不知道前面说过没有,去过西藏的朋友或者看过攻略游记的骑友应该知道,小朋友要糖也是318的一个特色,有的小朋友不主动要糖,只是挥手说扎西德勒;有得则不顾危险,冲向车子,或者直接堵在路中间主动要糖。大多数人认为糖也不贵,备一些给小孩子些也无妨。但有少数骑友认为,给糖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深究起来这种事情真的做的对吗。当你的一个无所谓的小动作,变成了孩子心里的理所当然,最终受害的是谁?类似这样的意思,值得深思。可能最初给糖的人,只是觉得孩子可爱,他绝对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孩子会因为路过的人没有给他糖果而去伤害别人。也许理塘到巴塘打劫的传闻,不要糖就要钱,原因就在此吗?

 

像吗?


 

这个更像。

 

人干点好事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总想让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


 

一分钱一分货,早餐稀饭吃了不经饿……田妥镇到了,赶快来点午餐干饭。


 生活总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叫明天。

 


 《人在旅途》云菲菲唱: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亚中吊桥,藏汉民族一家亲,藏汉民族大团结。


 

午饭后,困意袭来,看那玉曲河纹丝不动,好像一个熟睡的人,听到一些吵声睁了睁眼睛,马上又闭上了,睡意正浓,沉重的眼皮合拢得更紧了。睡觉是一门艺术,任谁也无法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


 

金珠玛米(解放军)来了。“车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某钢铁英雄汽车团车身上的宣传标语。


 

在世界屋脊用铁魂、铁拳、铁骨、铁肩、铁规“五铁”精神铸造的天路铁骑。


 

向金珠玛米敬礼!


 

知道这一招叫老汉推车的请举手。咳咳,想歪的,面壁去!


 

周星驰:古有关云长全神贯注下棋刮骨疗伤,今有我凌凌漆聚精会神看A片取弹头。

 

这一带的风光优美,是一块地势宽缓、水草丰美的高寒草原,据说是当年谋杀胶卷、现在谋杀相机电池的地方。两岸广阔的低湿滩地上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类的草甸植物,绿茵如毡,除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荡觅食外,偶尔也会有一些藏原羚出没于其间。


 

高端大气上档次:最早开始追溯的话,应该是来自于武林外传的一集,钱大掌柜要求大嘴做包子,因为店里来了贵客,对他说了几个要求即:高端、大气、上档次。


    长知识了,网络新词: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奔放洋气有深度,简约时尚国际范。低端粗俗甩节操,土憋矫情无下限。装模作样绿茶婊,外猛内柔女汉子。卖萌嘟嘴剪刀手,忧郁深沉无所谓。狂拽帅气屌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时尚亮丽小清新,可爱乡村非主流。贵族王朝杀马特,提莫团战必须死。呵呵,不懂的,复制后自己上网去查。


    爱情公寓台词《你造吗我宣你》:这句子来自于台湾话。在台湾,一些词语连着读,或者读快了就变成这个样子。比如:知道(zhi dao )的拼音连着读或者读快了就成了“造”。

 

    原句:你造吗……有兽……为直在想……神兽……我会像间酱紫……古琼气……对饮说……其实……为直都……宣你!宣你恩久了,做我女票吧!

    翻译: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会像今天这样子,鼓起勇气,对你说,其实,我一直都,喜欢你!喜欢你很久了,做我女朋友吧!


 

    狄仁杰:元芳,你看山顶上的天空中飞着黑压压一片兀鹫,此事你怎么看?
    李元芳:大人,我觉得此事必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狄仁杰:依你之见呢?
    李元芳:回大人,小人认为兀鹫正在进食,此事甚怪!此间是否有什么故事,还请大人明示。
    狄仁杰:明示你个头!此为藏族同胞正在举行天葬仪式也!
    李元芳:大人真乃神人!形势跟得紧,小人心有戚戚焉。


 

是秃鹫还是兀鹫?都差不多吧,都是吃尸体的。

 

    这个村印象中应该是叫阿四村,当时印象比较深刻,是因为看到阿四,想到它的哥哥阿三就在邻国,曾经被我们的金珠玛米痛扁得屁滚尿流。但翻遍了相片也没有找到留下的影像。


 

白塔外带转经筒。


 

距离邦达镇还有49公里,加油啊。亲们,你对网络上流行的的新词知道多少呢?


 涨姿势:“长知识”的谐音,意喻让人长见识了,开眼界了。起初,涨姿势只用于见到新奇事物,往往指不好的反面,用于表示惊讶的语气,在小范围网友之间传播,后普遍被理解为长知识或者对于自己惊讶之情的适度夸张。


 

在K3666里程碑处“喜大普奔”。


 

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首字缩写,简洁明快,洋溢着朝气。


 

LZ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


 不明觉厉:“不明觉厉”的原义来自周星驰的电影《食神》,里面有个叫李兆基的人说:“虽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此语经网友简化引用,就成了“不明觉厉”,表达菜鸟对高手的崇拜之情。

 
 
新世纪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


 
六种新说法:我不叫我,叫“偶”;不错不叫不错,叫“8错”;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不要不叫不要,叫“表”;长知识不叫长知识,叫“涨姿势”;被无数蚊子咬了不叫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啵”。

 
 
年度十宗“最”:年度最忙名人:杜甫、元芳;年度最无聊路人: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刘先生;年度最佳生活方式:飞到伦敦喂鸽子;年度最亲密关系:好基友;年度新晋亲人:表叔、干爹;年度美食:舌尖上的××(吃货);年度最昂贵:切糕;年度最脆弱:毁三观;年度最哲理:绳命,是剁么的回晃;绳命,是入刺的井猜;年度最滥情: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我又相信爱情了。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土豪”原指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网络中,土豪是指有知识没文化、有财富没精神、有成功没追求、有排场没内容、有外表没灵魂的人。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该意义衍生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句子。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多用以表示惊讶与讽刺。配图为一篇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节选照片。文章中,这位小学生用逆天的想象力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惊心动魄,情节元素包括校园友情、屈原、国共大战、以及毛主席万岁什么的,其中有句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由此而来。


 

思密达:一是韩语的语气助词,做句子后缀,无实义,类似于四川话。例:长辈问:你吃饭了吗?回答:吃过思密达。如果不加思密达,在朝鲜会被认为是不敬。二是本词在网络上也被用作语气助词和常用后缀,但表达的感情往往与原词相反(表示反语)。例如“我敬仰你思密达”,其实的意思是“我鄙视你”。思密达,一般放在句末,表示华丽地否定的意思。三是可以用来讽刺韩国人,思密达”最早见于中国电影《集结号》中,“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现在“思密达”经常被恶搞,来讽刺韩国不停申请其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寡耻行为。甚至出现了“韩国人创世说”与“韩国人创宇宙说”,于是乎,“思密达”一词便成为了中国人搞笑的学韩国人讲话的一种符号。


 

待我长发及腰:据考证来自叶迷的言情小说《十里红妆》:“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诗词讲的是缠绵的爱情,网友顺势发挥创意进行造句:“待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膘”、“待我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各种令人捧腹的造句令“待我长发及腰”充满调侃和搞笑,却消解了最初的真诚和诗意。


 

节操掉了一地。节操: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然后将节操比拟成具体的像瓷器一样的东西。碎了一地,意思是指那节操已经完全被抛弃。气节操守没有脸面坚持下去。一般指遇到难以忍受的事,想要破口大骂。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么有节操的人,看到这狗屁东西,也忍不住吐槽了。


 
注定孤独一生来源和出处:出自暴走漫画。从前,有个屌丝擅长修电脑,一次被个妹纸请去,那个破电脑怎么也修不好,这时妹纸趴在他的背上说:“这个很不好修吧,不如咱们聊会天吧。”那屌丝觉得自己的技术实力受到莫大的挑战与侮辱,咬着牙说:“我一定能修好!”类似这样注定孤独一生的故事,总让听者落泪。形容某人不解风情,不懂女孩子心思。现在也引申为女孩子太自立,调侃完全不需要男人。


 
躺着都中枪:出自周星驰的电影《逃学威龙》里的一句台词。当时双方激烈打斗中,某人装死,然后一小兵中招手一歪向地上发了一枪正中装死的“某人”,于是有了经典台词:“我靠!躺着都中枪!”


 
毁三观:形容一件事情极端颠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真脆弱啊。


 
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气不缺志气。


 
邦达兵站。


 
过了兵站就是今天的终点邦达镇了。


 
邦达镇就是一个三角形的小街,中间空地是邦达广场及雕塑。三条边上全是饭馆或旅舍。

 

邦达海拔4120米,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和八宿之间。川藏南线和北线也再次在此相会,往南经芒康入四川,往北经昌都、江达入四川,是西藏东部交通枢纽,却是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地方,有些地图甚至没有标注。


 
邦达最大的亮点就是有个机场,知道邦达,就是因为有个邦达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有世界“三最之称”:世界上海拔最高4334米、跑道最长5公里、离城镇最远174公里,地理气候环境最复杂的民用机场。邦达机场的建成,大大缩短了昌都至成都的行程与时间。以往从昌都至成都的公路长达1200公里左右,须翻越五、六座大雪山,跨过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与大渡河等大河深谷,起码要三、四天的时间。如今不到2小时的空中航程就能轻易翻过横断山脉来往于邦达与成都之间,极大地加强了昌都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昌都地区社会的发展。


 
我们住宿邦达青年旅社背包客栈之家,邦达的风是出了名的厉害,风不仅大,还飘着雪花,我们感觉很冷,就没有出门,晚饭就在这家旅馆兼饭馆吃牦牛肉汤锅,再来半斤白酒暖和暖和身子。


 
每天住宿旅馆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路上好像没有见到几个骑友嘛,仲么每次旅馆里会冒出这么多车呢?


 
斌哥你表走,我稀饭你,舍不得你,表走,表走!不解释,因为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确有其事。谁叫这是个以貌取胜的社会呢?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像,一半做成了台阶。一天,台阶不服气的问佛像:“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呢?”佛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割。”

    人生也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PS:秃鹫与西藏神秘丧葬文化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班禅、少数大活佛死后,才将遗体放在塔里采用金银灵塔之厚葬。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另外一种就是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这个仪式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但外界最感兴趣的恰恰就是天葬。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秃鹫。秃鹫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每一地区都有固定地点。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停尸数日,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点“桑”烟引起来秃鹫,秃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喇嘛诵经完毕,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用利刃将尸体从背面剖开,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肉骨剥离,把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然后把骨头捣碎,用糌粑和成一团。最后用哨声呼来兀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直到吞食净尽,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吃剩的骨头和毛发则在天葬台旁边焚毁,同时念经超度。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秃鹫是天葬的主体。是实施天葬的核心力量。
    秃鹫与兀鹫同属猛禽中的隼行目、隼鹰亚目、鹰科的兀鹫亚科,但不同属种。秃鹫:体形重要黑褐色,领部羽毛淡褐而近白色。头被绒羽,颈后有部分裸秃,故得名。兀鹫:头和颈部羽毛概退化而裸露。

 

    秃鹫体形大,全长约110厘米,体重7~11公斤,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整个身体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俊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


 
    

    没有到达过青藏高原,或者没有亲眼目睹过秃鹫风姿的人是很难想象它的“尊容的”。它就像中国神话故事里传说的大鹏形象,“高大、凶悍、强壮”,只不过没有一翅万里的本事罢了。

    秃鹫是食肉禽类,成年秃鹫体重约三、四十公斤,身高六十多公分,身长近一米。当其展开翅膀时,两翼可达两米以上。秃鹫毛色以棕黑色为主,头部颈部只有微薄的绒毛,嘴大而尖锐,金钩状。它的食品结构以小动物和人尸为主。秃鹫中也有白色,但很稀少,大多都是灰青胸膛。在中国其他地区,有人把秃鹫别称为座山雕。

 

    秃鹫与人类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如鹫胃、鹫粪、鹫翎等。鹫胃入药味甘、性温,能补益胃阳,帮助消化食物。而鹫粪烘入药则能温胃,消症暇。鹫翎呢?即能装饰帽子或马头,显出一派昂扬雄壮的气势。

    藏民族不选择其他食肉动物,而为何独独“青睐”和“钟情”于秃鹫呢?其中有不少原故,他既有佛教故事中佛祖肤施老鹰的影响,也有自身对灵肉分割的追求,但秃鹫本身具有的功能却是个中最主要、最根本、最实质的原故。

 

    在天葬之前,藏区曾经实行过高山风化、悬梁、穴藏等等,虽有消失骨骸方面的倾向,但毕竟留下骸骨和其它痕迹,不尽人意。人们在观察寻觅中,发现了秃鹫的特殊功能,首先是秃鹫的消化能力。

    秃鹫不仅能生吞活剥各类动物的肉体,还能把骨头嚼咽一尽。高原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没有秃鹫的肠胃,就不要去咀嚼金丸银蛋。”可见秃鹫的胃功能有多厉害。另外,选择秃鹫还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凶狠锐猛,钢胃硬肠,它还有一个其它猛禽恶兽无法比拟的长处,即对粪便的处理。

    不管吞食了什么食物,秃鹫它都不会留一星半迹残渣在地面上。它屙屎溺尿都在高高的天空,在数千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在翱翔之中。高原强劲的气流把它排泄的杂物风化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不让一星渣子撒落地面。即使它自己死亡之时,也要腾空万里,拼命往高空飞去,一直朝着太阳上方飞去,直到太阳和气流把它的躯体消溶一尽,不留一点痕迹在世间。这一现象符合佛家的生死观。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秃鹫的尸体,这使秃鹫本身具有了神奇魅力,蒙上了神秘色彩,产生了崇拜。

 

    这就是藏人选择秃鹫的原因。经过佛教教义的演绎,有着朴素唯物意识的藏人更加崇尚灵魂,看淡肉体了。把肉体喂鹰,彻底寂灭,当作一种功德,看作灵魂转世的铺垫。有的甚至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秃鹫是比丘的化身,具有通神魔力。但根本上说来,灵肉分离理论灵魂转世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每个藏人的生死观中。如果人死而肉体不消失,则亡魂还有可能依附于原来的肉体上,从而无法转世。这与亡者和亲属企盼的早日轮回的愿望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六道轮回的佛家理论。秃鹫不像其他鹰类,它从不吃活物,只吃死物,这又是藏人敬仰它、选择它的原故。

    还有一个被人重视的原因,即让身体回归世界四大元素之中的“风”中。让秃鹫来天葬,也象征着回归大自然的用意。

 

第十五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