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14-07-11
浏览:340
投稿:
文作者:工程部-谢华军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工程部-谢华军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反应哲学思想的巨作,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智慧与结晶,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一向奉行儒雅之道,讲究以人为主体,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然《易经》则以万物为导向,包括人,芸芸众生,皆为道。道非万物,却演化万物,所谓道法自然,自然为道。晓易理,通万象,知天文,道地理,善阴阳,学做人。人乃万物之灵,顺应自然,集道之根本,善归纳,以用之导人。 易学讲究道法自然。事物发展必顺之以道,按章可循,方能畅通无碍。若违背其本意,逆天行事,必然遭遇阻碍,事倍功半。顺天应人,凡事都应遵守其自然特性,就如人之所以站立而行,用两只脚,而不用双手一般,若只用两手,你会感觉很难受,别人见你恐怕以为你是一个疯子。人可以有自己独特个性,但不可独立于人,人是高级的群居性动物,他有自己的情感,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如你觉得你高人一等,眼中容不下任何人,觉得自己啥都行,是个万能的主,那你可能成为真正的“寡人”。人可以出头,不可锋芒太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切可不必强求,有些东西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凡事都不能太过,要有度,任何生命都有其生长空间,没有足够的空间,长出的东西都是奇形怪状,歪瓜裂枣。 人应该适应环境,要有融于环境的心境。人生天地之间,吸纳朝气,补充人之精气,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与环境相同,交换养分,以驱使身体达到平衡。人无气则不活命,生命就是身体与环境相互协调平衡的表象。心乃人之门户,关掉它,你会丧失生机;敞开它,迎接新鲜空气,将是别有一番景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与外界沟通,与他人交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懂得适应环境,才能使人更有朝气,更具精神。闭门造车,造不出来好车,要多汲取更多的建议,了解功能需求,才能造出适用的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境自然,自然心静,心境当与环境相通,与之共振,携之共舞。 人应当静下来,一切顺其自然。人不是机器,需要劳逸结合。现在的人都很忙碌,就如我们,自己都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是为了工作,为了钱,还是生活所逼,每天看似匆忙,却没有多少成效。总感觉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心是悬浮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专一,没有定力。总想着不劳而获,总想着一天能发大财,期待着每天都能行大运,殊不知你只能就此做做梦而已。上天只眷顾有准备的人,你总是碌碌无为,心永远沉不下来,即使上天给你机会,你也抓不着。不要对生活期待太多,要懂得知足,给予你的要好好抓住把握,想要得到的,一定要通过自己努力积极争取,但不可强求,尽力就好,无怨无悔。 面对万物,我们当有个好心情。无论什么事,都不要急于抱怨,而应积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时刻抱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化万事为无事。天下万物,芸芸众生都是平等的,每个事物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树叶儿追求快乐会随风摇曳,鸟儿追求快乐会应声和鸣,那么,人为什么不去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呢?凡事都应尽可能的往好的方面着想,不要拘泥于细节,见着一个坑深挖,揪着不放,纯属自找没趣。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有些事情不宜刻意为之。适当距离可产生美,交际之道,善于开诚,而不是阿谀奉承。人之交往,日久生情,朋友之交,当以真心对待,视为知己。只有自己善待于别人,别人才尊重你。凭良心做人,凭良心做事,行的端做得正,才能真正做好“人”。 世间万物皆美好,要学会审视。顾大局而不失细节,凡中作乐,顺天应人,寻找生活当中的美好,使自己充满朝气。不求一鸣惊人,不要大起大落,只为一生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