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并非原来的村名,根据族谱里记载,山重村原名应是“山重(zhong)村”,因薛氏家庙后有钉顶山、崎坑山、靠头山三座山,而且正面也对着三座山,因而得名。
薛姓是山重村的大姓之一,闽台的薛氏都是古山重村分脉出去的,而山重的来历可追溯到唐朝,有一种说法:山重村的薛姓是“三箭定天山”薛仁贵的后裔,而山重村薛氏更认可的说法是山重薛氏的先祖是随唐朝将军陈政(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入闽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公元669年,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后便定居于此,繁衍后代。林姓是山重的另一大姓,于明朝中期由长泰县积山村迁居于山重村。
今天的山重村完全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山重村,千百年来,重重叠叠的大山阻碍了山重村与外界的交通,所以,村中保留了很多风格独具的建筑。
石佛塔是一座宋代佛塔,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位于塔仔溪桥边的小山野上,是一座用鹅卵石垒成的、圆锥形、台阶式石塔,塔刹石柱上四面题字都带有“佛“字,共七层,高8.45米,底层直径14米,高1.3米,塔的顶端是一根八面体的石柱,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佛”等字样,塔尖覆盖两片石块。
据说,建石塔是为了辟邪,把水尾,因为山重村四面环山,只有这条小溪流出村子,按民间说法,水就是财,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故建此塔把水尾。不管何故古人要建立这座石塔,至少这是我目前见到的唯一的一座用鹅卵石砌成的石塔,很独特!
小小一个山重村,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多完好的古迹。因为远在深山,上千年过去,这些古迹却都能得到完美的保留。除了石佛塔,这里还有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昭灵宫,有建于1456年的薛氏家庙,有豪爽仗义的薛玉晋故居,当然最让人惊奇的还是古民居。
这些古民居都是用鹅卵石垒砌而成,这是因为古山重村在千多年前生产力的受限,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工具都很少,人们无法搬运山上的大石块,也没有其他的建筑材料可使用,但是山重村地处马溪河上游,河道遍布鹅卵石,这给当地居民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鹅卵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垒砌了房子、路巷、门埕、水沟、水井,猪舍、牛棚等,伴随着历史的沉淀,便逐渐形成了由鹅卵石铺就的建筑奇观。能将鹅卵石建成这样一座座美丽坚固的房舍,不仅体现了建筑师们的高超技术,也成为当今罕见的一大奇观。
古山重村的古民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村中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作为出入口,现仅存北门、西门遗址,顺着青石板路,我走进了古民居区,发现这里的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但是墙壁却都是用鹅卵石垒砌,看眼前的这些建筑,其设计独特,布局巧妙;而整个村落各个小巷中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既四通八达,又错综复杂,纵横交错,又相互穿插,极似迷宫,因此,古山重村民居又有“迷宫”一说,别说,若是不小心,走进去还真的找不到北呢。
漫步与山重村的小巷中,近距离欣赏这些用鹅卵石作为建筑材料垒砌起来的古民居,我不得不惊叹山重村人的聪明才智和伟大。
薛家庙
子龙庙
石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