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细品芭莎寨——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分享:
时间:2013-12-15 浏览:330 投稿:离退人员 文作者: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岜莎苗寨位于贵州省的从江县,岜沙系侗语地名,苗语称“分送”。译成汉语即“草木繁多的地方”。而岜字拼音打不出来,当地发音好比川语中“瘪”的发音,而且是第一声。

 

    岜沙寨现有2100多人,属黑苖的一个支系,据说是蚩尤第三子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因逃难到这里定居,磨难加上信仰,加之地处偏僻,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少,所以至今这里仍然保持着远古遗风以及独特的岜沙生活文化习俗。

 

    岜沙人与其他苗族的打扮不同,每个男人头上留一撮长发,并挽成一个发髻,而且,岜沙的男人理发的方法也很奇特,不用剃头刀儿而是用镰刀!岜沙男人随身带着七件装备:火枪,酒篓、弯刀、烟管、火药葫芦、腰包、花袋,这配备倒也算是有刚有柔,花袋一般是心爱人送的定情之物,大多绣染结合,颇为精细;火枪扛在肩上,花袋斜挎背着,酒篓弯刀等其它装备整齐挂在裤腰带上;身着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直筒大裤脚,光着一双大脚板;面色刚毅憨厚,挽着椎髻的头上缠着条状头巾帕,活脱脱一个战国武士。

 

    岜沙的男人爱武装,出门必带腰刀和猎枪。为尊重他们的习俗,有关部门特批,允许岜沙男人每人有一杆猎枪。因此,岜沙苗寨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男人到了15岁都要举行成人仪式,在男孩跨入15岁的春季,由其父与鬼师商定成人仪式的日期,日期到来之时,由鬼师用镰刀把男孩四周头发剃光,头顶所留头发挽成鬏鬏(护棍),并用黑底白花布帕子包成一圈,第二天还有祭祖等各种活动。

 

    完成成人仪式后的男孩从此后就成了男子汉了,可以谈婚论嫁,也可以参与村寨的各种重大的事物活动,当然也得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岜沙女人衣着也是以黑色为主,大襟黑上衣,黑百褶短裙(已婚的有白边),耳朵上的银耳环状如铜鼓,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用彩色锦带扎着绑腿。身上的衣饰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衣上领口,袖口,下摆饰有做工精致的花边和围布,围布是彩色的,形状如同肚兜,虽然岜沙女人的服饰没有西江苗寨女子衣裙那么华丽,但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心灵手巧和爱美的心在他们简单的衣着上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

 

    岜沙村寨至今保持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饲养牲畜,耕田种地,养狗打猎,男人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枝杠子朝山走,游走山地,耕猎样样拿手。女人做家务,纺线织布染布制作木槌将布捶得又亮又挺,加以绣染,土法做出的衣服紫黑发亮,防雨防风。

 

    自古以来,岜沙人崇拜树,最盛大的祭祀仪式就是拜树神,每个岜沙人在有生之年都会种一棵树,待到离开人世时,便以此树为棺,安然长眠。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是大自然的子孙,人的一切都是树赐予的,远古的先民为避野兽栖于树上,以树为材建房筑巢,树给人提供取暖用的柴、做工具的料、以及饱腹的果实。最老的树就是最古老的祖宗,老树就像祖宗一样的时刻保佑着他们。因此,在岜沙无论什么地方,都见不到一座坟茔,寨子周围的树林长势极好,长眠地下的岜沙人与他们的后人年年岁岁一起守候着岜沙寨;他们爱护树木保护树木,树木也庇护着他们的一切。 

    因此,岜沙人对树林的保护意识极强,岜沙山寨植被茂密,这是几百年来自觉爱林护树保护生态的结果。耕地稀少的岜沙苗人,多年来主要是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以此赢利;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绝对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绝对不允许在一个地方砍柴,以确保山寨周围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

 

    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

 

    环顾四周,青山叠嶂,梯田平展,树林苍翠,田园庄稼长势喜人,依山而建的岜沙寨子就坐落在这群山峻岭之中。这是一个宁静的山寨。

 

    漫步山寨,寨子里的人们对我们的到来大多视而不见,男人们女人们照样忙于他们手中的活计,连孩子们也是各自玩着自己的游戏。这不又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情景么?嗯,这是一个安然的山寨。

 

    寨子里的吊脚楼大多很破旧,晾晒与吊脚楼阳台上的衣物与外界的时装格格不入,独特风格的五彩的服饰透露出岜沙人与众不同的风格;随便进入一家吊脚楼,见不到一件豪华的家具、像样的装饰,只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具散落在吊脚楼内,也许最值钱的就是一部电视机了,与山外相比,岜沙人恍若隔世、仍然生活在远古时代,很显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偏居一角的岜沙仍然保持了他们特有的文化,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天地间,岜沙寨还很贫穷。

 

    即将离开岜沙寨的时候,我来到了寨子边上那块表演场地,这应该是寨子里最宽敞最大的一块平地了,足球场大小的表演场,竖立两排实木座椅(看台),周边是茂密的树林,我是中午时分到达岜沙寨,因此错过了一天当中唯一的一场岜沙风俗表演。落座木椅,面对宽旷的表演场地,脑子里播放着寨子中的所见所闻,我的心隐隐作痛,为深山中这个原始的山寨,为山寨中那些破旧的吊脚楼,为山寨中那些破的衣物,为山寨那些林立的近乎空空如洗的吊脚楼,为山寨贫穷的过去、现在当思绪又回到眼前这块空旷的场地时,我不免哑然失笑,为自己的这些想法,我是否庸人自扰?因为从寨子中的村民脸上看不到一丝丝的不满足,有的只是安然、沉稳,一种让都市人永远羡慕的安然和沉稳。是的,几百年来,他们就是这样生活在这样的安然和沉稳中。从他们平静的生活中,从他们的脸上我知道,近年来,山外不断来到这里的游客们,并没有打破他们心中的那份宁静,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安然,这里的一切仍然是古朴安然宁静的。

 

    但愿这份古朴安然宁静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