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老雷”类似于农家乐,住的还勉强过得去,饭菜也不差但必须先定好以便准备,导游说观赏七彩丹霞后看完日落可能要晚上10点才回来吃饭,没定的就没有吃。
分配好住房和定好餐已经下午6点多了,司机开车把我们送到地质公园门口,等导游购票又耽搁了些时间,好在验票入园之后是统一由景区观光车接送到每一个观景点。
刚才大家在景区外大致领略山表地貌激发起的兴致,这会儿随着观光车的行进所见更加高涨,景区专职导游赶紧叫大家别着急,每一个观景点都是最佳观赏和拍照处,行车时要先听清楚介绍和解说。
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600万年前,面积约51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但却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数以千计,海拔在2000至3800米之间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真是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
我曾在《读者》杂志的彩色插页上见过张掖七彩丹霞的图片,但仍然被身临其境的博大景象强烈地震撼了。在极其崇高和壮美的“造化”面前,“人”实在显得过于低微和渺小。满目层级错落,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甚至让人感到有些灵异奇幻,是任何技术的照片都不能概括并再现的神妙。你只能赞叹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了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无穷奇妙景观。
有人说,张掖七彩丹霞集雄、险、奇、幽、美为一体。
雄,即雄伟之美。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即使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
险,即险峻之美。“无限风光在险峰”,唯险峻能激发人们向上、探讨之精神,故智勇者辄登之。以赤壁丹崖为地貌特征,山坡大多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发怵,大部分悬崖无法攀登。古人有“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飞鸟回翔不敢度”等诗句形容险峻之美。
奇,即奇特之美。纵览丹霞地貌,怪石如林,变化万千,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仙山琼阁,令人叹为观止。
幽,即幽静之美。游览芦苇沟,只见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别有一番情趣。环望四周,雄奇诡险,千形万状,险象环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径两旁山峰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似神秘古堡在演绎传奇和神话,让人不禁要展开漫无边际的遐想,“念天地之悠悠”,怀古今万事,寻幽探秘冲动油然而生。
美,即形态结构色彩意境变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人工雕饰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组合有序,富有韵律和层次。远望尽染红霞,近看七彩斑斓。许多峭壁像刀削斧劈,直指蓝天。许多赤壁丹崖受流水作用或因有机质沉淀,呈黛青、暗褐、丹红,被蓝天白云衬映,在和谐中对比。整个景区随时间天气变化,色彩风致也在变化。晴天早上可看日出奇观,晚上可看晚霞与日落美景;雨天也可极目远眺,使人胸怀开阔,万虑顿消。一日之中,一年四季,无论什么天气,七彩丹霞都有不同景色供人观赏。
又据说张艺谋在此拍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时,特意在张掖丹霞一个美丽的山谷口造了座“麻子面馆”作为外景,当时为了造出古色古香的感觉,不远千里运去当地没有的青砖搭建,搭建好后又故意用烟火熏黑。老谋子不要当地政府和景区提供任何资金支持,只要他们签署保密协议,承诺不将影片信息外泄。而影片拍摄完成后,“麻子面馆”将会作为景区的一个永久性的景点,剧照和拍摄花絮也将为景区宣传产生空前效应。果然电影上映后,很多观众对无厘头的情节寥无记忆,却对“麻子面馆”及其背后的美丽山谷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误会,以为老谋子玩色彩十分了得,竟把作为背景的山全部涂上了彩色。当然张掖七彩丹霞也更加声名大振,游客到此景点也一定要拍照留影。
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一经理性思索和科学分析便可能没了诗意:丹霞地貌是漫长地壳运动的产物,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岩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也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据科学家称,张掖七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研究价值。
我忽然对这片大美感到惊心动魄的敬畏。视力所及,辽阔天空中没有鸟飞影子,砾石砂岩上没有生物踪迹,如果不是有游客络绎,这里剩下的只能是可怕的沉寂。
又是天气的原因,我拍的照片大多色彩不够绚丽。没能看到日落的驴友们都稍许带着点遗憾回到老雷家,第二天凌晨照样也不能看到日出,也没必要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