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黑暗中出现了黎明的第一道曙光。上帝说:“这叫做昼。”光明消退后,黑暗重临,至此日夜开始交替,上帝调整了自己的作息规律,昼出夜伏。第二日,上帝觉得:“要有天在水面上延展,要让云和风有个去处。风要拂过海面”,于是创造了天空和陆地。接下来的第三日到第六日,上帝陆续的创造了植被、日月星辰、飞鸟鱼虫、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的始祖亚当。第七日,上帝心满意足便以此作为了休息日。
这个来自于《圣经》(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流行刊物)的关于世界起源的桥段一直不分种族、信仰、地域的在世人心中广为流传,足可让我们管窥基督教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力。我们有必要从《圣经》着手去了解基督教的演变轨迹,去领略那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去探索那些宗教现象的历史根源。
《圣经》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旧约》概括的来说就是一部宗教版的犹太人兴衰史。一个上帝耶和华和他的子民的故事。
犹太人的始祖是一名叫亚伯兰的希伯来人,他勇敢无畏、人格高尚、乐善好施。一日,亚伯兰的侄儿罗得所在约旦河谷平原的城邑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遭到了北方君王的洗劫,罗得也成为了阶下之囚。亚伯兰亲率三百一十八个个壮丁奋起反击,击败了北方君王,最后不仅救回了侄儿而且还夺回了之前被掳走的财物和人民。亚伯兰将这些被掳走的财物和人民物归原主。上帝喜爱亚伯兰,降下喻示,将赐给没有子嗣的亚伯兰如同天上繁星一般众多的后裔,并且将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赐予亚伯兰一族居住。
果不其然,十年以后,也就是亚伯兰八十五岁的时候,他和侍女夏甲有了第一个孩子。自此亚伯拉一家开始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上帝将亚伯拉唤作亚伯拉罕(意为国父),而唤他的正妻撒莱为撒拉(意为国母)。上帝将赐福给他们的后裔,而割礼便是犹太人与上帝立约的证明。犹太人的历史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是不是应该让犹太人轻而易举的获得承诺之地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耶和华对其子民的爱表达得并不突兀。亚伯拉罕一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居住在贫瘠而偏僻的角落,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流落到了异乡。
得到了以撒(亚伯拉罕与撒拉所生,为亚伯拉罕次子)祈福的雅各(以撒次子)是天命之人,他和他的后裔理应继承亚伯拉罕与上帝所立的约誓,成为耶和华的信徒,在耶和华的承诺之地安居乐业。然而,他和他的十一个儿子还是因故去到了埃及,并在那里长住了下来,成为了法老的治下之民。(至于说为什么上帝要安排这么一出,书中没有交代,我想是因为雅各用欺骗手段夺走了本该属于哥哥的祝福,上帝决定对这种有些卑鄙的的手段略施小惩吧)
若干年以后,当所有的犹太人都已经灰心丧气,认为自己将永远的寄人篱下,被埃及人奴役的时候,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帝的代言人--先知摩西横空出世。他在上帝的旨意下带领着自己的部族摆脱了埃及人长达四百三十多年的统治,踏上了回归承诺之地的路。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被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固定了下来,供后人永世不忘,这便是逾越节。
犹太人“回家”的过程堪称是一个传奇故事,简直可与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相比,可以想见路途是如何的艰险,但不管是怎样难以克服的困境在摩西的神力或者说上帝的神迹下都得到了轻易的解决。
埃及军队追来,犹太人惊恐不已,而摩西用手杖往天空一指,云层顿生巨变,化成一堵看不到边际的云墙,将埃及人和犹太人隔开,尔后更是用风将大海分开,留下了一条宽敞的大路,指引犹太人过海而去。过海以后,犹太人沿着海边行走三天,又累又渴,可是附近却没有水源,就连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片绿洲里的水也是又苦又涩。正当犹太人口渴难耐、心急如焚的时候,摩西,先知摩西再次运用起他那根手杖,伸进水塘中,顿时,池中的咸水变成了甘之如饴的甜水。犹太人找不到吃的东西,吗哪(洁白如霜,滋味如同掺蜜的薄饼)便会从天而降,每天如此,不多也不少,刚好够一天的食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此,再也没有犹太人怀疑耶和华神奇而伟大的力量,他们都是万能的上帝的最忠实信徒。
大部分的承诺之地并非无主,战争在所难免,然而明明就是这样赤裸裸的侵略与被侵略却在书中被赋予了正义感而兼具了神圣的意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犹太人得到了上帝的庇佑,他们必将获得其祖先的应许之地。在上帝的保佑下,犹太人首先击败了亚摩利人、巴珊人、耶利哥人、艾城人然后与艾城南方四邑订约结盟,占据了迦南地(承诺之地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接下来更是一鼓作气的拿下了南方五城(耶路撒冷、希伯仑、耶末、拉吉、伊矶伦)的联军以及北边诸王的联军,势如破竹。犹太人为夺回家园一共消灭的三十一王。
有了美丽而富饶的家园,有了万军之神耶和华的庇佑,接下来似乎理所应当便是安居乐业,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如果,历史真的这样简单,也就不能称为历史了。事实证明,犹太人是个命运多舛的名族,当然,从宗教的角度上来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只有一个:开罪了万能的上帝。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犹太人接下来长达千年的兴衰起伏、荣辱互换的历史脉络中,我们渐渐的摸清了一条清晰的规律--不管内容如何纷繁复杂,变幻莫测,但是都是围绕犹太人与上帝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的,即:背叛(犹太人)-警告(上帝)-一意孤行(犹太人)-惩罚(上帝)-忏悔(犹太人)-宽恕(上帝)。犹太人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沉沦-崛起”都离不开这六个词汇,所以说这是宗教版的历史。一切都源于遗忘,这个人类的通病。曾经目睹过上帝神迹的犹太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世,渐渐的,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迹被后来的犹太人所淡漠和忽略。
上帝的惩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内忧),犹太人在承诺之地安稳下来以后便选出了自己的领路人-王。王代表着犹太人的意志,他的品性的好坏被直接的看在耶和华的眼中,从而影响整个犹太民族的民运。扫罗是犹太人的第一个王,他带领着犹太人横扫亚扪人、非利士人、摩押人、亚玛利人,是个颇有建树的军事天才。然而他的傲慢(没有谨遵上帝的指示彻底消灭亚玛利人,他留下了亚玛利人的王)和嫉妒(他嫉妒耶西之子-大卫功高盖主,对其进行迫害和追杀)使得上帝将他抛弃,转立他王。在犹太人的诸王中,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品行道德出了问题而被上帝见弃,或因病早逝或横死人手。
第一个阶段的惩罚还仅限在统治阶级,和平民老百姓关系不大,算是小惩大诫,那么从第二个阶段(外患)开始,耶和华才动了真怒,整个犹太民族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亚伯拉罕的子孙们开始和异族通婚,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始相互渗透,异族的信仰开始逐渐的动摇犹太人对耶和华的信任,他们祭祀别的神祗并为之修建寺庙供奉香火。对于上帝耶和华来说是最大的背叛,你可以道德沦丧品行败坏,这都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但是你忘记了祖先所立下的誓约,忘记了上帝对犹太人的恩典,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信仰,这是不能容忍的。结果是,犹太人建立的两个国家:以色列和犹大先后亡国成为别国版图上的省,埃及人再次流离失所,沦为了亡国奴。
上帝始终是犹太人的上帝,如同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他的愤怒他的惩罚最终是为了让犹太人警醒,迷途知返。所以,上帝在天堂时时刻刻的注视着人间的一切,犹太人的困惑、痛苦、忏悔全部被看在了眼里,只要他们肯悔过自新还是会被原谅的,否则也不会有如今的中东强国--以色列。
《旧约》充斥着犹太人对上帝的崇拜和敬畏,我们可以读出犹太人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寄托,这是信仰缺失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笔者也会质疑,为什么犹太人总不能从上帝借先知之口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和警告和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中吸取教训,好像没有一点记性似的。这抑或作为宗教版历史的《圣经》牵强附会的地方。当然,通过《旧约》,我也明白了现在的以色列人为何对耶路撒冷是如此的无法割舍,这并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主权问题,从宗教的层面上来看,耶路撒冷更是希伯来人祖先与上帝立约后的应许之地,是大卫之城。它是属于大卫的,是属于以色列和犹大的,是属于所有犹太人的,所以,绝不能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