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终于发布了新版“24孝”行为标准。为什么是“终于”发布了呢?难道这在预料之中?非也。我只是恍然感觉到很多人心里似乎一直都沉睡着某一种情愫,等待着被唤醒。
新“24孝”果然对周遭的生活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度成为广大群众热议的话题。“经常带着爱人和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等具体的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一下却被提升到了判断孝与否的标准。对此人们热议纷纷,其中不乏“惭愧”、“遗憾”、“压力”等关键字眼。毫无疑问,“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的最古朴纯真的品质。大家都一致认可并要求自己尽孝。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自父母所给予了我们生命起,整个成长与成才的过程,都倾注了父母的生养之恩,应当持续尽孝。但这看似寻常的二十四条却让我们众多子女羞愧不已,且不说这二十四条行为合理与否,单单只对应这二十四条“标准”,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曾因此伤过父母的心?比如当父母讲起他们的往事时,我们是否反感过他们的唠叨;当父母学习使用鼠标时,有没厌烦过他们的“笨拙”;当父母想和你一起参加某个活动时,可否嫌弃过他们的行动迟缓或行为“不雅”……
我们承认尽孝的方式有很多,完全不必拘泥于所列的二十四种形式。也许我们都认为熟悉自己的父母,我们知道用哪种以表孝心的方式更适合他们。哪怕我们熟知“百事孝为先”这一俗语;明白“不敬,何以别乎?”这句叮嘱;深晓“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警言。但是为什么此标准一出,很多人才开始或重新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应尽的点滴孝道呢?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了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席强调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都是我们打小就开始学习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因为这本来很美好的社会在很多人眼中成了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他们相继深陷其中,迷失自我,面对很多牙牙学语小孩都能辨别的是非善恶却拿不准主意,麻木的与世浮沉。在“八荣八耻”被着重提出后,社会也反响强烈,引起共鸣。
我想说,面对大家都熟悉的伦理道德,为什么我们还总是习惯性地要等待他人的提醒,依赖他人的引导呢?等待他人来再次为我们诠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待他人来指引何时该左,何时该右;等待他人来决定前面的路是走,还是停?
我才明白,或许我们真不是装疯卖傻,只是习惯了,习惯了将情感封冻,习惯了将思维麻木,习惯了顺其自然的等待。其实人生的许多时光都是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等待中流失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佛语有云:心亡则忙。我们更多的忙碌也许就是百无聊赖的等待。没有时间表,没有路线图,我们一直在等待的什么,自己也不知道。等到某个时刻,某人点破了这层窗户纸,将一些模糊的概念具体地、形象地提炼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也有这份心,我也懂这份情,只是我没能予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