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初歇
分享:
时间:2012-08-21 浏览:345 投稿:供热 文作者:夏里巴人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夏里巴人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在我的印象中,雨自古以来总能和生命、希望等让人们心驰神往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故而雨后的景致总能给人欣喜雀跃的感觉。谈及雨后景致的诗词极多,有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初春小雨》、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等。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播种孕育希望的季节,第一场春雨过后,“万籁俱寂”的世界一下子汲取到了生命的的能量,变得鲜活、生动,所以古人写雨多为春雨,写初晴后的景观也多发生在春季。在我看来,入夏以后,在这生机最为盎然的时节,大雨滂沱过后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彻底而决绝的风韵则别有一番滋味。


    夏至过后的第二天傍晚,火红的太阳只剩下了挂在天边的一线,天色逐渐黯淡下来,但天气依然闷热异常。这种热不是那种烘烤的,火辣辣的热,而是如同在桑拿房,身体可以挤出水来的热。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暴雨将至。果然没过多久,天上便刮起了大风,吹得小区里树木的叶子和房屋的窗户哗啦咣当的响成一片。沉积有时的尘土被卷了起来,在风中狂舞,模糊着这个不真实的世界。紧接着,大片大片的乌云不约而同的围拢过来,仿佛是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硕大的水盆。行色匆匆的路人还来不及赶回家,黄豆大小的雨点便几乎连成了一线般的倾倒了下来,打在了发热的的地面上,溅起漫天的水气。


    暴雨下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的晌午才有所收敛。密布的乌云散开了,露出了青蓝色的天空,明净、清爽,如同一匹笼盖四野的上好的苏绣。远方的群山从未有如此的清晰过,一眼就可将山的绿山的静尽收眼底。蜀中的群山就像是一个个调皮的不爱干净的孩子,终日“蓬头垢面”,唯有这淋漓尽致的雨水方能让他们洗净“铅华”,露出清澈纯净的面容。孩子们都喜欢穿上鲜艳亮丽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想,群山也一定是爱上此刻这片温润的天幕才肯以真面目示人吧。


    群峰拥翠之间,雨水顺着山的脊梁从山尖流向山脚,途中于树草茂密的低洼处渐至汇聚成了一个个深绿色的小水潭,被然后从缺口处漫出,倾泻而下,形成了动人的微型瀑布。这些迷你的瀑布不比尼加拉瓜瀑布这等世界知名瀑布那般声势浩大,却胜在拥有一种介于粗犷和婉约之间的中庸和谐。


    无数的雨水化为涓涓细流沿着山脚流向了一条名为金沙江的河流,最后经长江奔流到海,回归了雨水的最终归宿。海洋孕育着雨水,雨水最终又回到海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生命的真谛也莫过于此。


    经过大雨洗礼的小县城,街道染上了一层酱色,有种咸湿的泥土的味道。街道两边的建筑湿漉漉的,显得有些像是霜打了的茄子一般的无精打采,但是我知道它们马上就会恢复活力的,如同雨水是植物“涅磐重生”的前奏。虽然雨已经停了,积水还是裹挟着树叶草屑,甚至夹杂了一些白色花瓣源源不断的涌向低处,算是应了“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的景。没有被打下来的树叶是顽强的,它们延展着翠绿的身段从雨水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他们可以活得更精彩。酱色的街道和细流,掩映着碧绿的树叶,强烈的对比色给人一种浓烈而粘稠的视觉冲击。这就是生活的美,不输给任何经典油画巨作美。


    没有了雨打风吹去,麻雀最先抖了抖羽毛从不知道什么可以避雨的地方钻了出来,聚在一起发出喳喳喳的声音,似在交头接耳,该去哪里觅食。这些小生命时而停落在电线上。时而依靠在草丛中,时而又争先恐后的盘旋追逐,寂静的世界因为它们一下子爆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这时,生活在小区里的人们也陆陆续续走到户外,去呼吸那新鲜得沁人心脾的空气。老大爷老大妈们纷纷呼朋唤友,或聚在一起聊天打趣,或三五成群的去到凉亭,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棋牌比赛。没过一会儿,菜市场就热闹了起来,菜贩们扫去地上的积水,将塑料纸展开,将“生意”以最有卖相的方式排列开来,去迎来送往那些雨后出门的顾客。


    这个时候出门应该是惬意愉悦的,因为现在虽正值盛夏但空气中透着凉爽宜人的气息。当我们经过路边嫩绿的青苔,鞋子踏着浅浅的积水,发出噗噗声,是为生命成长奏出的韵律。我顾盼左右,沉浸在这个清新的世界,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任凭清新湿润的空气灌满我的身体,仿佛唯有如此才能置换出体内的污浊,还自己一个纯粹。此刻,我想起了朱熹的那首《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雨是滋润万物生长的乳汁,同时也是荡涤污秽的圣水。大雨过后,世界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大雨过后,生命变得精彩绝伦,生机盎然;大雨过后,俗世变得更加清丽洁净。原来,雨水和书本竟有如此的异曲同工之妙。

    呵,这便是我喜欢骤雨初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