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到端午节都要吃粽子,这在南北方都这个习俗。我国吃粽子的习俗远自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用茭白叶子包的粽子称之为“角黍”,将糯米装进竹筒烤熟称之为“筒棕”,可见吃粽子悠久的历史。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如今早已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儿时在故乡,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妈妈就会在门上挂上艾叶和菖蒲,微风吹过,一阵艾叶和菖蒲的清香就这么被送进灰暗的小屋,使小屋有了几分生气和节日的气氛。端午节,香荷包是不可缺少的,妈妈总是找来一些红黄蓝绿紫等各色花布尖,给我做上一串彩色的内装雄黄、艾叶的心形的香荷包。妈妈的手很巧,做出来的香荷包总是跟别人的不一样,第一个最大,然后依次一个比一个小,到了最小的一个只有一个指甲盖那么大,就在这个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荷包上,再用彩色丝线做成流苏,一串漂亮的,散发着艾叶清香的香荷包便做成了。到了端午节那一天,清晨起来,妈妈便为我换上早就为我做的新衣服,然后再用彩色丝线捆在我的左手腕上(这也是故乡的习俗之一),又将那串漂亮的散发着艾叶清香的荷包挂在我裤腰的侧面,走起路来,那一串香荷包就这么在我身子的侧面随着我的脚步来回晃悠,散发着迷人的幽香,而散发幽香的荷包总会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换来的是俺的得意。
妈妈不会包粽子,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那么聪明能干的妈妈,(小时候,妈妈在我的眼里是无有不能)怎么不会包粽子?所以,每年端午节我们吃的粽子都是由妈妈事先准备好糯米、粽叶,请我的姑奶奶包好的。包粽子的工作大凡在端午节的前夕开始。包粽子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时候,我们端坐在小板凳上,看妈妈给姑奶奶当下手,看姑奶奶将粽叶先弯曲成三角形,再装上浸泡好的洁白的糯米,再用一根筷子将糯米塞紧,接下来姑奶奶又将那粽叶紧紧地包裹好,用一根白色的线扎紧,要是长线并不剪断,就这样一个个的扎紧,于是,粽子不是一个,而是一串串的。姑奶奶包的粽子小巧玲珑,又结实。就这样,我们看着姑奶奶将一大盆糯米变成一个个结实的小巧玲珑的小脚粽子,然后,妈妈将这些包好的粽子放在大锅里煮,大火烧开之后,用文火慢慢地继续煮,要煮一夜呢,妈妈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好吃,不一会,小屋里便弥漫着粽叶好闻的清香味。煮好的粽子,一层层剥开粽叶,随着粽叶的剥开,满屋都充满了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甜美的香味,蘸上妈妈早就熬好的红糖水,一口咬下去,哇,那个香,那个美,真是惬意呵!
应该是60年吧?那正是全国上下都在忍受饥饿的年头,每天都有人吃不饱饭,每天都有人在挨饿……又一个端午节快要到了,我盼望能在端午节这一天能吃上久违的粽子,可是看到妈妈焦虑的眼神,我不敢提出这个奢求。
可就在端午节的前夕,妈妈突然告诉我,端午节我们有粽子吃啦。
“啊!真的啊?妈妈?”
“真的!”妈妈看着我兴奋的样子,笑了。
不知道妈妈从哪里搞来点糯米,又从哪里搞到了粽叶,妈妈将浸泡好的糯米和洗干净的粽叶拿出来,望着我笑着说“怎么办呢?妈妈不会包粽子啊,不过我有个办法,让你一定品尝到粽子。”我不解地望着妈妈,只见妈妈取来铝锅,放上篦子,铺上一层纱布,倒上浸泡好的糯米,又将洗干净的粽叶一张张认真地剪好,整齐的铺在糯米上,然后放在炉子上蒸着。等到蒸熟的时候,我们都围在炉子边上,眼巴巴的看着妈妈一层层揭开粽叶,哇!满屋子又充满了久违的,清香的粽子味道!这是我这一生中吃过的最别具一格的粽子!
许多年过后,我吃过嘉兴粽子,吃过北京的小枣粽子,也吃过四川的、云南的粽子,但是,总忘不了那一次端午节妈妈为我们做的那顿特殊的粽子的味道。而每当看到市场上有粽子出售的时候,我就知道,端午节又要到了,眼前,便又不由想起儿时,那一年妈妈为我们做的那一顿粽子。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端午节,我去蓉城出差,顺便回家看望妈妈。那也是端午节的前夕,我看到家里浸泡了一大盆洁白的糯米,旁边放着一大摞剪裁的整整齐齐的粽叶,晚饭之后,妈妈坐在大小凳子上,开始了包粽子。“咦?妈妈,您什么时候学会包粽子的?”
妈妈一边埋头包的粽子一边笑着说“年轻的时候想学包粽子,没那个条件,后来条件好了,每年端午节总不能都让别人包吧,于是我就自己学会啦。”
“我就知道,聪明的妈妈,没有您不会的东西!”
这几天,我看到市场上又有粽子出售了,我知道,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我想起年迈多病的妈妈,现在再也没有能力包粽子了,不仅如此,就是别人包好的粽子她自己也吃不了了,因为多种疾病,因为牙齿,还因为肠胃的问题……
妈妈,今年的端午节您还能品尝到一点点粽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