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郭沫若有两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意思是说,当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时,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其实,读书目标就是“胸藏万汇”,在此过程中,学会累积大量的词汇并熟记于心。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然后,在现实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因为现代化传媒手段以及快餐式的文化介入,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培训练习花样翻新。真正能用于读书,并享受书面语言,文字表述带来的乐趣已经少了很多。当然,如果失去了语言的积累,再去谈写作,那也只将会是一个空中楼阁。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联系,同时,也包含一个气度。意指在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应该有的乐观豁达的态度。由此而见,读书求知是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的。一名清代学者也曾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然后,历朝历代事实也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养是绝不相同的。然而读书要读好书,才能脱离低级趣味,养成脱俗的气质。那该如何去读书,也该如何去写作呢?
《红楼梦》中就提到了香菱学诗: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真心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老杜的一二百首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你就把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黛玉听后,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
其实,林黛玉就是给香菱把读书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阶段,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阶段,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这正是后人归纳的读书到写作境界的三层次。由写景记实到情景结合,最后到写作个性与想象的融合升华。读书到此时,到也就有了几分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古人常说“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唐代文学家韩愈,他身世孤苦,三岁死了父亲,从小过着流离困顿的生活,但他能刻苦学习。他七岁开始读书,每日能诵记数千百言,十三岁就已能写很好的文章。当然,能写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多阅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广见闻,同时也能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汉代的大作家杨雄就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是说读了很多名家写的赋,自己也就善于写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读了很多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这些话,可以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铢积寸累,集腋为裘”只有善于积累,多积累,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而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或许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