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蒙自的好感首先来自于南湖公园给我的第一印象。南湖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州府蒙自市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据说最初这里是雨水汇合成的小泽,又名草湖、草陂。明代将其开掘成湖,凿渠引城东法果、落龙等四股泉水注入南湖,称“四水潆祥”,又以石筑堤,纵贯南北,“如长虹卧波,望之令人心志豁然”。 又在湖中堆积三座土山,以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从前,当地的文人学士常喜欢到这里吟诗作赋,发奋苦读,遂渐成文人雅士会集之地,故又称学海。
我一到蒙自出站,就打听到途经南湖且环湖而行的公交,在南湖宾馆站下车,整个湖景就尽现眼前。虽然冬末但蒙自却尽显阳春气象,明媚的阳光下,但见湖面碧水粼粼,湖畔杨柳依依,三山飞阁,玉桥凌波,竹秀林幽,精巧雅致的亭台隐于翠绿丛中。真美,真爽!
南湖,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云南著名风味小吃“过桥米线”的动人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勤奋的秀才租借瀛洲亭内一间小屋苦读诗书,准备科考应试。秀才娘子心疼丈夫,千方百计做出各种可口饭菜按时送给丈夫。可是从家到南湖路途较远,每次送到时菜饭已经冷却;秀才的娘子十分不过意。一天,她特意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肥腻的鸡油盖在汤面,又配上一碗又白又细又滑的米线,要送去给丈夫补补身子。她提着提篮走出家门,同样走了好久才来到湖堤的石桥上,这是她每天的必经之处,也是她歇下来喘口气的地方。这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桥栏上休息片刻,远远望见瀛洲亭,想着丈夫日夜苦读的神情,脸上不禁漾起欣慰的笑容。她担心秀才不能按时吃上饭,忍住腿脚酸痛,挎上提篮,跨过石桥,踏上长长的湖堤。终于来到瀛洲亭了,秀才高兴地接过妻子手中的提篮,揭开盖子一看,那碗油汪汪、黄澄澄的鸡汤似乎已经冷了,他伸手去端,却意外地感到热得烫手。妻子连忙把米线和精心制作的各种小菜一起放了进去,竟然还是一碗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鸡汤米线呢。秀才兴高采烈地吃起来,一面热汗满脸直流,一面连声夸奖味道鲜美,秀才娘子也十分高兴。良久,秀才若有所思,拍手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为云南风味名小吃。
据介绍,南湖及其周边的历史人文沉积很多,南湖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文化内蕴丰厚的书,只可惜时间太紧,不容我细细品读。是遗憾也是惦记,有时间和机会时,我会慢慢重游,细细品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