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金马奖
分享:
时间:2011-12-15 浏览:315 投稿:供热 文作者:午夜屠猪男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午夜屠猪男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接近年终,各种颁奖礼都冒出头来,与那些分猪肉的颁奖礼相比,金马奖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之一,金马奖近些年来底气越来越足,与其它两奖逐渐拉开差距,金鸡因自身原因差不多成“鸡肋”奖,不仅大谈主旋律,还勇当“分猪肉”的急先锋,金像奖在香港电影式微后急走本土路线,入围严格要求是港人当主力,完完全全成了香港人的自娱自乐,只剩下金马奖可以专业一点,公平一点来评价华语电影,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也还算不错,当作是华语电影指标也是可以的。
 
    台湾电影文艺腔太重,自九十年代后艺术与商业严重对立,没有市场的电影自以为能得很多奖也是没法生存的,何况一昧的文艺其实也得不了什么奖。金马奖立志走大华语电影,一直在寻找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作为一个具有台湾官方背景的电影奖,却不待见无票房的台湾电影。这种胳膊往外拐的性格加上坚持把悬念留到最后反而使金马奖成为三大华语电影中最专业,最公平的奖项,同时也成了电影人最看重的奖。
 
    今年的台湾电影终是走出阴晦,票房一路飘红,还做出一个大片系的《赛德克·巴莱》,一部台湾抗日电影,既无共产党也无国民党,与其说是抗日,不如说是一个部族反抗外侵的战争片,标准的大片,人多,爆破多,还主旋律,在台湾本土被当成是台湾电影重返市场之作,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恶评如潮,在反战思潮汹涌的年代,这样的电影实在是难在国际上受待见。台湾电影在今年彻底摆脱文艺腔,积极走商业路线,票房上在成功,质量却没怎么提升,纵然在金马奖具有主场优势,提名还是不如香港与内地电影,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在今年倒是有些弱,在最终的几个大奖中,台湾电影也是少有斩获,仅凭《赛德克·巴莱》夺得男配和剧情片,倒是可以是颁奖礼上看得出台湾电影人对电影的热情很深,为他人作嫁衣依旧,还真当是学习,至于是否能帮台湾电影重返辉煌,那是将来的事,至少现在可以做个让人开心的颁奖礼。
 
    今年的金马奖是大片云集,港台媒体称十年最强,台湾的重头戏《赛德克·巴莱》,内地有《让子弹飞》,香港是《桃姐》,两部大片系对一部文艺系,其它打酱油的也是有来头的,《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是大放异彩。金马奖一直是很有个性的,纵然是强片对擂,最后三个大奖统统给了《桃姐》,再次证明分猪肉绝不是金马奖的风格。《桃姐》是讲一个香港式的主仆之间的故事,纯正的飙演技的小成本电影,阵容很强大,导演是许鞍华,男女主演分别是刘德华与叶德娴,最终三人得大奖倒也合理。除开叶德娴刚在威尼期得奖,加之与之竞争的明显有差距,这一奖自然必得,金马奖喜欢弄些冷门,但不会太过分的。倒是男主演与导演竞争激烈,个个来头不小,作品也是极优秀,男主演葛优是戛纳影帝,王千源是新出炉的东京影帝,导演方面姜文带来《让子弹飞》,魏德圣带来《赛德克·巴莱》,且具有主场优势,《桃姐》能在客场大获全胜,标准版的合理的意外,不得不说金马奖很有勇气。
 
    金马奖在今年依旧在找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同时扶持台湾电影,大片在提名中显得气势很盛,最后奖项出来时就大倒热灶,比分猪肉是有意思,但还是显得激情不够,几个大奖表面上看竞争激烈,最终奖项却没什么冷门,终极大奖最佳剧情片也颁给了《赛德克·巴莱》,本土大片凭主场拿下大奖,看似众望所归,却显得爆点不多,也就《桃姐》同时夺得三大奖让人有点意外,其它就太过平稳。而这个平稳就表现在金马奖在扶持台湾电影的同时却并不照顾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有十一项提名,只斩获四处奖项,各个技术奖爆冷频频。在最佳新导演上,最终得主蛮冷的,《刀见笑》的乌尔善,入围的台湾本土《那些年》票房是大热,九把刀在新导演还是失意。《刀见笑》是一部纯试验的小成本电影,既好玩又乱七八糟,金马奖对新人的提拔向来都是很激进的,这一点在新演员奖上也是一样,年经人对上中年人,纵是一对三也是完胜。
 
    又是一年的金马奖,纵是太过平稳,还是配得上华语电影的指标,相较于金鸡奖的主旋律与分猪肉,相较与金像奖过于保守与乱搞,甚至把最终大奖给了《打擂台》这种港式喜剧片,记得喜剧片在各种电影奖项都是不受待见的,金马奖还算得上靠谱。再加之金马奖评奖保密性极强,是华语世界中少有把悬念留在最后时刻的颁奖礼,不得不说金马奖的影响力已是与另两大奖拉开差距,今年颁奖礼四王十后的阵容,四个影帝十个影后可是实实在在的,同是官方背景下的电影颁奖礼,金马奖在民办后越来越有大华语的气势,而金鸡奖却已是成了鸡肋奖,金鸡百花合并后更显势弱,有比没有更无聊,会期待明年的金马奖,却早已不理会那个鸡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