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游记之成都印象
分享:
时间:2011-12-21 浏览:313 投稿:硝铵 文作者:硝铵车间 周茹骏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硝铵车间 周茹骏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出自北京某知名人士在成都的宣传片结尾的赞美之语,近年来,一直在成都和到过成都的人中广为流传。从乐山出来,我坐上了前往成都的大巴,对于成都,我自然是在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去过次数最多,印象最深的一座城市,记得还是在孩提时代的我,去的第一座省级大城市就是成都,光阴如隙,这座城市似乎并没太多的变化,依然还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火车站还是那栋古老建筑,天府广场的毛主席塑像依然塑立,当走在笔直的环城路上,一种空旷大气之感在我心中跃然升起,街边四周,高楼大厦,店铺林立,当然也不缺乏绿色点缀,象在成都这样的大都市,你永远不愁没地方消费,衣食住行,应有尽有。


    成都,这座建立在平原上的省会级城市,有着典型的平原化城市格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环套小环,环环相绕,据说现在成都已有四条环城路了,估计以后还得增加,每一个环城路又都有支系旁路连接,真可谓:密不可分,四通八达。用更形象的话来说,这座城市结构更象是一张网,网的中心就是勿庸置疑的市中心,它集四面八方精气于一体,自然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关健,最繁华的地方了。如果你是个外地人,面对这座类似八卦形状的城市,要是你不熟悉其大体结构,还真有可能迷失其中呢。与之距离相近的重庆来说,不管是城市地理环境,设计规划,还是文化品位等等,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了,自重庆被划归直辖市后,一些相互斗气的帖子常常看到,其实正所谓:巴山蜀水,虽说吵来吵去,在外人看来,巴蜀属终究一家。当然,从个人内心喜好来讲,我更偏爱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地球人都知道成都是一座很休闲,很舒适的城市了,以至于我在一本城市杂质点评中看到书中都描述成都处处都是茶馆的情形,虽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决不是子虚乌有。我曾往返于成都数十次,虽没有真正进入茶馆,但也确实看到不少茶馆,我认为,这固然和历史文化有一定关系,也和起地理条件有关系,古语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交通制约,加之肥沃的水土和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了世外桃园,生活在这里人们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安逸、滋润,享受小康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的生活心态,茶馆这种休闲化的产物自然也就孕育而生了。当天上午,我的脚步走过了“一品天下”餐饮文化街,九眼桥娱乐街,八宝街,青华路“古玩”购物街等多条特色街区,这些商业聚集地都将积淀下原有的那份休闲与情调,浸润在整个蓉城的小街斜巷深处,让匆匆而过的我感觉不到疲惫与寂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漫步于盐市口,道路四周的建筑在灯光的辉映下,流光溢彩,各色车辆川流不息,夜色阑珊中又显出风情无限,多么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时,夜市,各类名小吃店正是人满为患的时刻,在声色斑斓中,我体会到了其实无论是茶馆,酒吧还是商场,休闲对于成都的意义不仅是放松还是娱乐,是追求自我,享受艺术的行为,休闲,它还将继续传承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文化气质。


    都说到成都来如果不逛逛春熙路,就好比到上海不到南京路,到重庆不去解放碑一样令人遗憾。今天,我便来到了春熙路这条成都最繁华商业街区,这里有春熙东路、春熙西路、春熙南路、春熙北路四条步行街,这里商场林立,风骚独领,整体上也不失休闲雅致,路旁有铜人数十座,分别摆出各种造型,在春熙路中山广场有一处街标,标识上写有“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字样,它体现了春熙路浓郁的商业文化。走在步行街上,只见人群熙来攘往,到处都显示出一派商业繁华、太平盛世的景象,这里处处是人流,随处可看见大副商业标语,听见广播、音乐还有商家永不停息的叫买声,喧闹、繁华,使人略带一丝烦躁。当然这里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能带给其审美的需要,之前我早就在网上听闻:天下美女在成都,成都美女在春熙路。的确,当在春熙路漫步时,那些面目清秀且穿着时尚服饰,垮着休闲的皮包,挪着婀娜的脚步,三两成群的女性常与之擦肩而过,叫人眼花暸乱,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女孩皮肤的确很好,就象电视里说的,根本不需要化妆品,偶尔能看到一个女孩化妆,反倒显得不太自然了。怪不得有人这么总结:“到了北京嫌官小,到了广州嫌钱少,到了成都后悔结婚太早。”归根截底,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成都的水土和生活品质造就了美女如云这一独特景观,它也从侧面反衬出这座城市柔美的特性。除此之外春熙路更是成都各类美味小吃云集之所,比如:张飞牛肉,各种水饺、赖汤圆、龙抄手、夫妻肺片,还有街边的麻辣烧烤和串串香等等,会让每一个来成都的游人都会大饱口福,面对美食,我自然也不会客气了,这次春熙之行,我备感心旷神怡,收获颇丰,不枉此行。


    熟知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成都平原曾以“天府之国”而闻名天下。三国诸葛亮就曾对成都(当时作益州)作出过如此评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正因为有了诸葛亮拨云见雾般的点拨,刘备终建立蜀汉,对抗曹魏,成都也自然成为了这个帝国的首府。在成都西侧,建有武侯伺,今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庙,整个武侯祠建筑,座落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主体有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诸葛亮大殿等五重建筑,其中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诸葛亮大殿,殿内其字画、对联甚多,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句子。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于时间紧迫,也只好走马观花大致浏览了一番。参观完毕,走出武侯祠回头仰望,只见整个建筑群掩映在片片苍松翠柏之中,寓意着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在心中感叹道:蜀汉有此良相,岂有不兴之理。


   玩到这里,也该离开了,其实成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没有去,比如:都江堰,西岭雪山等等,给自己下次来蓉城留个念想吧,根据我对成都的印象,最后我想用“温柔富贵乡”这五个个词语来总结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由此我想到了“少不如川”这句古训,这话意思很简单,天府之国山清水秀,美食诱人,佳丽如云,实乃温柔之乡,一旦坠入得彀中,乐陶陶岂能不沉醉乎?这句话充满了古人对来到川内的一些年轻人满足现状,贪图安乐,丧失斗志的警告,也窥探出古人对成都的看法,真是古今一是。但在现代社会,要是年轻人都对天府之国避而远之,那岂不是因噎而废食了吗?年轻人追求事业追求金钱,无可厚非,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忘记去享受美,去享受生活。正所谓:工作休闲两不误是理想的生存状态,当然,对于我们生活在小地方的外地人来说,偶尔来到成都走走看看,体会下这座城市的美好,使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慰藉,这不也算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