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我打开伫立在床头柜上的台灯,让柔和的光线洒下来,光线洒在紫边的,蓝、白、黄、紫四色相间的格子床单上,竟让这没有灵性的死物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光晕,有了一丝神采。窗外,洁白的月光水银泻地般的普照着大地,建筑、行人、草木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神秘。路上行人稀少,偶尔发出稀稀拉拉的交谈声,是轻轻的,温柔的“悄悄话”。树上的秋蝉发出一阵声嘶力竭的鸣叫声后便偃旗息鼓了,不复盛夏之时的活力,草丛里的蛐蛐仍然不知疲倦的聚在一起,三五成群的打趣逗骂,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
这样的夜晚是安静的,平静的,应着这样的景,中秋的微风透过纱窗穿了进来,凉凉的,仿佛是大自然凝聚而成的生机,让人惬意而舒爽,再适合读书不过了。我躺在床上,随手拿起了放在床头柜上的书,轻轻的抚摸着质地不一的书壳,那或光滑细腻或沧桑厚重的触感让人有些迷醉,仿佛是对着情人,摩挲那乌黑柔顺的长发,让人爱不释手。我来来回回的翻动着洁白的书籍,那纸张的绵软细腻,那书卷特有的油墨香,那翻书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那充满着智慧的文字无一没有塞满我的眼、耳、鼻、大脑。我喜欢这种感觉,让我不再茫然无措的感觉。
曾几何时,关于读书,我也有过迷惑,有过彷徨,有过徘徊。世界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文字不再被禁锢在纸张上,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终端来获取信息,无纸化阅读风靡世界。我也曾追求时髦在手机上下过一些书,各种类型的都有,便将纸质的书籍丢到一旁,但慢慢的,我还是回到了原处,回到真正的书本上来。并非我排斥先进的科技和低碳生活,而是那些嵌入发光屏幕中的文字让我实在找不到读书的喜悦之感。我仿佛置身于由字节和符号组成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只能迷失。书还是要有书的样子,实在、厚重、满足、欣喜...。
要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读什么书很有讲究。冰心曾鼓励年轻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希望人们博览群书,知晓天下天下事理。什么是好书呢?先哲培根告诉我们了答案:“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希望自己能变得聪敏,善于分析判断;我希望自己能知识渊博,通晓古今;我希望自己能淡泊明志,上善若水。我尽量的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历史、军事、文学、哲学、经济,我沿着培根指明的方向不断求索。
徜徉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每一个意外的发现都让我惊喜不已。一个闻所未闻的历史典故,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军事视野,一篇荡气回肠,启迪人生的美文,一丛醍醐灌顶的哲学思想,一段关心民瘼的经济分析,亲切、严肃、悲伤、欢喜、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饕餮着字字珠玑的财富,如此美妙,如此不可思议。我渐渐有些许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境界并不虚妄,有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豁然开朗。
是的,读书是执着的,孤独的,寂寞的,苦却快乐的。我努力的让摄取来的思想、知识、世界观不断的在脑海里交织、摩擦、碰撞,发出璀璨的火花,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也能让人振奋不已。这是快乐的源泉。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是望尽天涯路后的彻悟和清明,我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下去,让读书贯穿我生命的始终,且不断思考将知识真正的化为己用,远离拾人牙慧的尴尬,否则就绝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王国维用这三句词诠释了他眼中读书的三个境界中。沉浸其中,思绪飘得有些远了,我强行的将注意力拉了回来,重新聚焦在书籍本身上,轻轻的翻过一页,文字欢快的舞动着,飞似的冲进我的思维,身体的全部。此时的我如身临其境一般的融入到书中的世界,跟着流泪、欢笑、凝眉、展颜、长吁短叹,如同一个未谙世事的婴孩。穿越了古今,横跨了中外,孺子百家、欧陆学说、南美丛林、大洋彼岸、战争始末、天外来客、心灵鸡汤--浓缩的画卷道尽世间沧桑巨变,让人天涯咫尺,心驰神往。这便是文字的魅力,书籍的魅力。
风声、虫声,翻书声,声声入耳又似乎从来未曾入耳过。夜显得更静了,静得有些寂寥,疲倦。深夜的天空漆黑如墨,在天际处与同样黑糊糊的大地合二为一,如同一本半翻开的,黑宝石纯粹而成的巨著。翻开的书本终究会合上的,如同人的眼皮。我该休息了,养足精神,明天继续享受读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