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拉姆·多多因为一首《见与不见》红遍了大江南北,随便去逛逛那个人的空间或者博客,都会或多或少的看到她的那几行文字,不是因为这个人,而是这首诗曾经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或是一时,或是一世! 可是我就是讨厌这一点,一个人因为一样事情出了名,而使其他类似的或者边缘的东西一同的出现大众面前,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似乎有点迂腐或者牵强!
扎西拉姆·多多因为一首《见与不见》而出了一本厚厚的诗文集《当你途经我的盛放》。当我再次阅读时,我突然发现它已经失去了哪些曾经刺激或者感动我心灵的东西,哪怕是一瞬也好,但这本书却是没有。相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东拼西凑、话里掏话、文里挤文的感觉。书名起的好:《当你途径我的盛放》,是否要让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去途径那盛放前后的文字景象呢?还是要让人们清楚的看到这种盛放背后的另一种真实呢?或许另有其他,只是稍有遗憾,因为再也没有如同《见与不见》那样的诗文打动你我,多的只是一些琐碎,一些散漫而已。
人要是出名了很多东西都会随着增加其自身的价值,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刘若英红了,“歌后”、“影后”,随之便出现了她的很多书,《我的不完美》还算是我能放下心结看望的一本吧,因为这里边更多的是图片所给予的一种摄影角度的感动。而她那两三句话的诗歌,还有那如同流水账般的散文真的没能触碰到我的心灵。
仓央嘉措也是一样,铺天盖地的那么多人帮他写传记,出诗歌赏析,各种版本,各种图文,我只是有些疑惑:如果又那么多人深入的了解他,对他的生平和诗文作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为什么他只是在这几年才出现在你我的眼前呢?其实现在很多的人对他的热捧,无非也是因为他这个六世达赖喇嘛、一代僧侣名人和一位多情才子之间的纠葛吧。人们有意的将僧与情挂钩,将历史本身放到了一边,过分渲染,偏向倚重,而这些竟却也挂上了畅销书前列,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要了解仓央嘉措和他的诗,或许一本书足矣。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纳兰容若,例如于丹、易中天等等。我们总是在途经别人的盛放,这种盛放或许是因为一首诗歌,或许是因为一段歌曲,抑或是一场电影,但这种盛放在那一瞬是永恒的,但要是放在没有新意的重复和边缘化时,它或许带给我们的已不再盛放,或许还有随后的凋零。
当我途经你的盛放,感动由心发出,它最终还是会回到心里,而能停留在永恒里的,或许只是事物的本身和感动的受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