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破茧成蝶
分享:
时间:2011-10-24 浏览:313 投稿:党工 文作者:金新化工 罗小刚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金新化工 罗小刚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近日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同事们对气化炉开车的谈论:
   “3#炉投料点火成功了,你知道吗?”
   “听说3#炉出现偏烧,要停车掏煤,这下可完了,不知道气化炉会出现什么问题?”
   “2#炉又投料点火成功了,希望不要像3#炉那样再掏煤”
   “嘿,你知道吗?2#炉也出问题了,开了两天又要停下来把里面的媒挖出来,看来今年出尿素困难了”
   “老兄,1#炉点火成功了,不过被那根火炬气管线的膨胀节给害了,得停下来进行处理”
…… 
  

    每每听到这样的谈论,心里都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跌宕起伏,而每一次都在心中默默的祈祷:“希望上天保佑这次能顺利的开下去,哪怕是一小点成功,都会对我们这支年青的团队以莫大的慰籍,给大伙带来强大的信心”,毕竟挫折和磨难已经伴随我们这个团队快四年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从失败中站起来,而每一次,都走得那么不容易…… 
  

    虽然每一次失败的消息都会让我沮丧一阵子,但当我仔细琢磨时,又会得到另外一种启示:再回头看看此次事件,公司原计划7月28日3#炉点火,却在7月27日的联合大检查中发现部分阀门存在质量问题,需厂家重新发货,在阀门质量问题、甲烷管线断裂、液氮泵故障、点火烧嘴不灵敏、仪表联锁问题、漏点一系列不确定因数的影响下,3#气化炉于8月23日空负荷点火成功、 9月2日凌晨投煤点火。当出了偏烧故障时,公司立即决定停车,并迅速组织挖煤,在召开无数次专题会进行论证和确认3#炉问题不严重的前提下,公司毅然决定2#和1#炉开车,最后在总结前两个炉子失败的经验上,1#炉实现比较成功的运行。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那就是锲而不舍、勇于实践和探索、敢于直面挫折和失败,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后面的1#炉试点火的顺利。 
  

    倘若在最开始3#炉出现问题时就停止对2#、1#炉的尝试,或者等待3#炉处理好以后再对2#、1#炉开车,那将错失总结经验的好时机,同时也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倘若不提前开车,又怎么会暴露在运行和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倘若没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没有反复确认、反复检漏,就不会有经验的积累,又怎么会对中国第一套BGL气化炉新工艺的消化和吸收呢?更别谈后续的成功了。一个团队,有了敢于直面失败和挫折、在逆境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狼性精神,终会成为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团队。挫折对一个团队是如此,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挫折,会让人丧失斗志、意志消沉,也会让人从挫败中崛起、成为最后的赢家;探索,让人变得积极主动且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从探索中寻找到成功的真谛。然而,挫折和探索对人的身心和毅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个人若无持之以恒、敢于直面惨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永远与成功失之交臂,终会沦为失败的阶下囚。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挫折,会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爱迪生花了20年的时间,做了5万多次的实验,最后成功的发明了简用的电芯,当被问及他怎么知道最后的成果一定是成功时?爱迪生回答说,成功不是惟一的成果,我有了前面5万次成果,因为我吸取了5万多次的经验。挫折,会拓展我们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充分;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挫折,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事业道路上有了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被激发出意想不到能力。再看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更是一种升华!  
  

    当然,一谈到挫折,便会延伸到“探索”一词,毕竟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在挫折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后成为世人敬仰的强者。正如诗人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啊,生活中的我们怎能因为害怕挫折而不敢尝试,放弃探索呢?害怕,只会让我们更颓靡、软弱、一蹶不振到底。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编写战国时期魏国历史时,听说了秦国为灭魏国,曾引黄河水淹魏都大梁城,为阐明这一传闻的真伪,他亲临大梁城墙,爬高走低,找寻当年的痕迹,并耐心询问知情者,终于掌握大量资料,证实了秦引水淹大梁城这一史实。如果没有司马迁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追求和探索,又怎会有这终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呢?生活中工作中的我们也更应勇于探索,放手去博去创造迎接璀璨的将来。苹果落地,本是世人司空见惯而见怪不怪的现象,却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索,忘我的推论,而正因如此才有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的诞世。孙中山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屡败屡战,最终虽然“革命尚未成功”,但是人们依然世代敬仰这位伟人。
 
    气化炉的开车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为气化炉开车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每一位成员,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只要我们凝成一股绳,继续发扬这种敢于直面挫折和失败,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锲而不舍、勇于实践和探索,终会破茧成蝶,成为蔚蓝的天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