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的廊灯,温暖的照亮我在初秋的清晨洗漱,准备走入新一天工作。抬头望向那橘红的廊灯,这感觉似曾相识……
那是二十五年前,我和妈妈一起住在私人医院里,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和身体生病虚弱的妈妈互相照顾着。每天的作业是在病床上完成的,我总是很快做好,尽量的把时间腾出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减少妈妈照顾我的劳动量。那段时间的季节和现在一样,因为离学校很远,每天的清晨早早起床,寂冷的医院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天还没亮,静悄悄的只有我哗哗洗脸的声音。我有点孤单有些害怕,总是不停的回头看看是否会突然跳出个什么东西来吓我。一盏橘红的廊灯陪伴着我,在那个年代用声控灯的还很少,可那一盏却是声控的,间或熄灭了,我就用力跺小小的脚,万分期盼的仰头望着等它再次亮起,守护我。
一位老中医说江拐(鲇鱼)是妈妈的最好食疗品,我们总在想尽办法的去买,可市面上没有多少。第一次买到的时候非常欣喜,站在妈妈的身旁看她怎么弄,除了欣喜外还有焦急。记忆里就第一次是妈妈在我身边煮熟它的,其它次要么只有妈妈煮,要么只有我煮。虽然教过我,但江拐背上那锋利的一条鳍和我小小的手的对比实在是太鲜明,我害怕它,搞不定它,脚步总是向前,好好的盯着它看,又退回来。医院里的很多人都帮过我,为我搞定那条在我眼里奇怪但却肩负着我无限希望的鱼。当煮得浓浓的汤变得乳白乳白时,好看极了,我的心中也涌动着喝了这碗汤妈妈就能康复的美好愿望。
端着煮好的一锅鱼,我小心的疾步,总是快到妈妈的房间就忍不住叫着“妈,妈,来喽,来喽!”就像吃了这碗鱼,妈妈就可以和我一起回家了。妈妈总是要求我吃掉一满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鱼肉,因为心里总觉得它是治妈妈的良药,更希望妈妈能多吃哪怕一口,然后快速的恢复强健的身体,我从来没觉得它好吃过。直到很多年后偶然再吃到这种鱼,和童年记忆里的味道一点都不同,竟然是那么的好吃!
私人医院院长的女婿上班的地方和我读书的小学在一块,大哥哥很好,看我上学的路远有四、五公里呢,每天早上都带上我,坐他的永久“大载重”单车去上学。秋冬天天亮的晚,出发的时候都还是天黑黑,有时还看见繁星点点。穿得棉咚咚的我坐在大哥哥的身后,看着他宽厚的背,很有安全感。妈妈一开始还不太放心我和大哥哥一路走,总是担心我爬不上那对我来说高高的“大载重”,又担心我坐单车会很冷。为御寒,给我买了很好看的粉红色的“兔耳朵”--毛线帽连小围巾。后来我还拥有了一个别的小朋友都没见过的东东,烧碳球的暖手炉。当妈妈第一次帮我把小小的黑球球点着放在暖手炉里,盖上盖子挂在我的脖子上时,我用手紧紧的捂住,好温暖,那时我兴奋而又幸福的小脸肯定红彤彤的......
抬头望望镜子里的我,眼角的皱纹已悄然爬上,但眼神清亮而有神采。不再是那青涩、惶恐、手足无措的小女孩,不再是只会担忧着妈妈的身体却什么都不能做的小女孩,渐渐懂得母爱,懂得珍惜,懂得好好对待彼此。
关上那盏照亮我的橘红的廊灯,带着母爱的关怀,带着初为人母的辛苦和幸福,出门上班了。回忆暖暖,亲情暖暖……